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具有统一性

长期以来,与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特征这一观点相并而流行着另一个观点,即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特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水火不相容的。这是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排斥、压抑商品、货币关系成长与市场机制运作的理论根源所在。因此,要全面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必须充分认识这两者的统一性。

第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统一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统一性具有客观基础,这一基础即两者的共性。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虽然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事物,但是,两者都是建立在同样的物质基础与社会经济条件之上。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即一定程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社会化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在落后的、分散的小生产基础上,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也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社会化生产力基础之上。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只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上才产生的。这是因为,只有在这一阶段上,随着生产力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商品货币关系的普遍发展,市场机制才可能充分成长起来,并对一切经济活动与资源配置起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需要有共同的社会经济条件。这些条件包括:1.统一的民族国家,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政治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政治条件。在欧洲,市场经济是在统一的民族国家建立以后,由城市平民、资产阶级新贵族为主体力量逐渐建立起来的,没有统一的民族国家,国内封建割据、关卡林立,市场经济所需的统一市场体系就不能建立。2.社会运行高度法治化。社会运行摆脱人治化而逐步实现法治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也应是运行法治化程度最高的社会。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它与计划经济的重要区别在于,它需要

完善的市场法规体系来调节经济运行,因此,它要求整个社会必须是高度法治化的社会。3.平等的社会文化观念。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追求社会平等。反对任何不平等的特权,实现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与要求。市场经济亦是如此,市场经济的前提之一,即每个活动主体在人格上、地位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所以如此, 是因为商品、货币、市场机制等市场经济范畴,乃是“天生的平等派”。因此,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反对一切特权而主张平等的。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上述共性表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着互相统一的客观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统一性有其现实依据。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统一性的现实依据在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它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除了因为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商品经济已被产品经济取代以外,还因为他们主要是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待市场经济的。他们将市场、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看成是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相容的,而且,在他们看来,市场经济所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消亡必然同时造成市场经济关系的消亡。

但是,对市场机制与市场经济进行深层考察,可以发现,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机制。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73 页。)

如果把生产力当成一个系统,那么,构成这一系统的,除了生产力各要素以封,还包括将这些要素组织起来的方式。市场经济正是这样一种将各生产力要素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的因素。因此,从市场经济的这一功能来看,它在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同时,还带有生产力的属性。

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属性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资源的稀缺性决定,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存在如何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问题。资源配置机制是决定生产力产出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在因素。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原则是投入产出效率最大化,而市场机制如价格、竞争等的运作也使市场经济能够做到这一点。

其次,市场经济能够将专业化、分工、协作等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因而成为生产力社会化的实现形式。相对于小生产而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整个生产力系统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度,因而具有高度的社会化水平。生产力的社会性要求通过社会化的生产力组织形式加以体现和实现。市场经济正是这样:一种生产力的社会化组织形式。它一方面提高各市场主体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另一方面将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市场主体联结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化。

再次,市场经济是决定生产力基本单位的具体形式及其最佳规模的重要杠杆。在任何社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系统都是由若干基层单位组成的。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基层单位采取企业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在市场经济中,由工厂制度逐渐发展而来的。同时,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企业这一基层单位规模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生产力系统的效率。而企业最佳规模只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依据市场经济运行所提供的信号,通过边际投入与

边际生产率的比较,才能获得准确的确定。

既然市场经济具有生产力属性,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组织形式与资源配置方式,那么,它本身就不具有社会制度特征, 因而可以和社会主义制度相统一。

第三,市场经济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如前所述,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这意味着,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应经济体制的合理程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社会主义各项体制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已有的社会王义实践中,这两个基本特征未能获得充分体现。在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公有资产营运效率低下,一度严重地偏离满足人们消费需求这一方向,资产经营控制在政府部门手中。所有这些都表明,公有制的内在要求,即体现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同样,在原有体制下,按劳分配也未能充分实现,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了平均主义“大锅饭” 的方式,即使具有按劳分配色彩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等,也逐渐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染上平均主义色彩。可见,在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得不到充分体现,更得不到完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引入市场经济,有助于体现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首先,在公有制基础上引入市场经济,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完善公有制。这突出表现在:1.市场经济有利于探索公有制的最佳实现与运行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未来社会的公有制时,认为公有制将采取全社会所有、全社会直接经营的运行形式。这在目前阶段上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实践者们探索过多种形式,如国有国营、国有承包、租赁经营、两权分离等,但这些形式都难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公有制的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公司制度对原有公有企业进行改造,同时引入公有私营、国有民营等经营方式,有利于找到公有制的最佳实现形式。2.市场经济有利于提高公有资产营运效率,增强公有企业活力,提高公有资产增殖程度。公有制的本质要求在于,实现自身价值增殖,以此壮大全民物质利益基础。但是, 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制企业活力低下、资产经营效率下降,公有资产增殖缓慢,而且出现严重的亏损与资产流失。这表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公有制的内在要求难以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进入市场,在市场利益与市场压力的激励下,企业必须努力增强自身活力,提高自身效率, 实现自身资产增殖。可见,市场经济有利于实现公有制的本质要求。3.市场经济有利于促使公有制经济真正面向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为全体社会成员消费需求的满足服务。

其次,市场经济有利于按劳分配的实现,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之所以难以充分实现,主要原因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劳动贡献难以准确计量; 同时,作为按劳分配实现手段的商品、货币形式不够发达。因此,按劳分配的实施受到平均主义的侵蚀,市场经济则有助于促成按劳分配的实现。一方面,市场经济为衡量每个社会成员的劳动贡献提供一把明确的、统一的尺度。无论劳动形式多么多样化、劳动复杂程度多么难以测度,只要在市场上,通

过市场交换这一公平、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的劳动(而且是真正被社会所需要、为社会所承认的劳动)贡献量,就非常清楚地显示出来。另一方面,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完善与发达,按劳分配实现的中介形式将进一步完善。

第四,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实现中介。

任何较高形态的社会经济制度对于较低形态社会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集中表现在它是否更有利于驱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上义更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现实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差距在某些方面在逐渐拉大。其中原因, 除了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如急于求成,以阶级斗争冲击经济建设以外,很重要的是这种优越性的实现中介不完善。

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蒂是个资源配置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预测,社会主义社会将通过计划实现资源配置。在较长的时期内,后世社会主义者,曾教条主义地照搬这一预测,纯粹运用计划配置资源。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目前阶段上,根本不具备真正实现计划经济的条件。这样,单纯用计划来配置资源就是低效率的。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的深层原因。

市场经济有利于资源配置优化,从而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实现的中介机制。这是因为,一方面,从理论上说,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内部存在一系列机制,这些机制有利于促使资源优化配置,这些机制包括:各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机制;生产者选择最佳生产组合方式的行为机制;资源投入效益边际评价机制等。另一方面,实践证明,市场机制的引人有利于促进资源配置优化。80 年代以来,在中国经济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起着日趋重要的作用。目前,95%的消费品、90%的生产资料价格由市场决定。计划作用的份额相应减少。这乃是 80 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