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收集和占有材料,自我印证结果

这一步是导引发现法最为重要的一步,学生在这一时间里需要按照老师的导引,去进行最大限度的“发现”,收集和占有自己认为是有价值的材料, 以印证自己在这之前所提出的观点是否正确。比如像《赤壁之战》文中“周瑜为什么能用 3 万人马战胜曹操 80 万大军”这一问题,针对学习目标,学生就需要在正确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回过头来,字斟句酌,对课文每一部分具体内容进行认真推敲,找出能够让人信服的根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学生从“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以及黄盖献的火攻之计,找到了“火攻”这一致胜的根据; 又从黄盖写假投降的信,得出了“诈降”的根据;又从曹操的兵在“北岸”, 而这一天刮的是东南风,知道了周瑜还“识天”,还从曹操的“笑”,知道了曹操的骄傲。而周瑜恰恰又掌握了曹操的心理,得出了致胜的又一条根据

——“知人”。

在这两步,要教给学生三种基本的发现方法:

  1. 综合归纳法。这种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发现” 教学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一些课文(或段落)内容相对集中的情况下可以放手使用。学生的答案不可能尽善尽美,只要能捕捉到“发现目标”,教学目的即算达到。教师可据此引导学生再学习,再发现,不断完善认识,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实质所在。

  2. 分析提取式。与综合归纳式不同之处在于,该法不是从“面”入手而是从一个“点”入手。在对一个个“点”的各个击破中,最后完成对“面” 的总体把握,这种方法多在课文内容相对复杂、头绪较多的情况下使用。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是仔细读课文(或段落),说说自己从有关词句中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可嘱其阅读时不求全面、不拘顺序,选择自己最先感到或印象最深的一点说说即可。如《小站》一课,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

趣,分别列举“一间红瓦灰墙小屋”“三五个人影”“一块小黑板”“一张卫生宣传画”“没有钟也没有铃”等语句,再分别对之加以分析,最终提取出文章所着力表现的主要问题——车站的“小”。

  1. 类推迁移式。此法较适宜于内容复杂,但结构形式相同,学习起来有规律可循的文章的学习。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教师可悉心讲读第一个故事“谈<水浒传>”,学完后帮助学生将这一故事的学习方法进行梳理,理出这样一个学习提纲:①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②“囫囵吞枣” 等一些重点词语是什么意思?说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③这个故事和课文中的第一段内容有什么联系?在第二个故事“谈论碰壁”的学习中,教师即可免去此讲授环节,将上述提纲以板书或粘条的方式出示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按照提纲所设问题进行变通学习。学生充分自学后,广泛进行交流求得正确答案。在第三个故事“帮助车夫”和第四个故事“关心佣人”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出示提纲的手段一并免去,让学生先初步阅读,然后分组讨论应提出什么样的学习提纲,再将提纲在全班进行交流,认可后,可让学生依据此纲进行自学,最后全班交流学习效果。这一方法的特点在于利用类推的方式,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方法,逐渐加大坡度,渐次解决问题,从而适应了儿童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