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法的教学“变式”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中结构和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系统的结构来提高系统的功能。改变系统的结构又可以通过改变构成系统的要素(增加或减少某些要素)和改变要素的排列顺序来实现。在阅读教学中结构的改变,就表现为增加或删除某些教学环节,或者改变这些环节的排列顺序,从而形成一些变式。这种变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其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我们把小学语文三类课文分别上成“教读课”“试读课”“自然课”三种课型,这是为了有精与略、扶与放、细与粗之分。三种课型为完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承担着不同阶段的任务,因此,三种课型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也略有差异:

  1. 教读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导预读→导细读→导议读

→导练习四个步骤,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概念,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它对学生来说是“悟学法”的认识阶段。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导”与“扶” 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体现着教学方向,教师要特别下功夫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 试读课。教师可以放放手,适当增加学生自学比重,是尝试运用读书方法和要领的验证阶段。在这种课型上可以简化导读步骤,“导预读”之后,把“导细读”与“导议读”合并,变成“读议结合”,然后“导练习”,

    把四步走变成三步走。有意识、有计划、有重点地教学生运用“教读课”上学的基本功,逐步减少教师“扶”的比重,其结构模式是:

尝试自读→读议结合→辅导练习

  1. 自读课。完全是学生独立地运用已掌握的读书方法和要领自己读书,属于“用学法”的巩固阶段。教师只做布置,提出要求和适当检查阅读

效果就可以了。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读理解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或自学报告提纲。其课堂结构模式是:

布置自读→自读理解→自学报告

以上三种课型,课堂教学结构各异,但都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就是着眼于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只是采取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的侧重点不同罢了。从某种意义说,“根据学的法子,确定教的法子”(陶行知语)是调整阅读教学模式的活的灵魂。

导读法的“双主体”教学观及其教学结构模式和灵活多样的导读方法, 构成了小学语文导读法的教学新体系。我们提倡导读,并不排除教师的讲授, 正如叶老所说:“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则可以畅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