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步:组织交流,并讨论不同点

这一步与上一步的不同之处在于上一步是“无声”的,这一步是“有声” 的;上一步是个人准备,打“腹稿”,这一步是集体交流讨论。像上面提到的周瑜为什么以少胜多的问题,学生见仁见智,各自拿出自己的见解,最终“凑”成完整的答案。如交流后还不能尽如人意,教师就要进行必要的“导引”,如“识天”问题学生容易忽略,教师可稍加点拨让学生讨论:课文中几次提到了东南风?这与课文开头提到的曹操的兵在北岸,有什么关系?以引导学生再发现,完成学习任务。

如因认识不统一而发生争论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从中发现问题, 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向正确的目标靠拢。如对《将相和》中蔺相如的认识, 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他舍生忘死,勇斗秦王;有的则认为他是一个怯懦的人,因他对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教师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深入读书,并在课题“和”字上做文章,从而知道蔺相如以死相拼、勇斗秦王是勇敢,他是为了赵国的利益;而对廉颇一让再让,忍辱负重,同样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是顾全大局,是为了一个“和”字,同样是勇敢的表现。所以说, 蔺相如是一个勇敢的人。这样讨论甚至是争论,对于学生进行正确的发现, 取得正确的认识,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