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训练形式

根据广东省湛江市教委教研室吴郑珊老师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观察说话。这是一个形象视觉→思维(内部言语)→言语动觉(外部言语)→言语听觉的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看图说话、看情景说话、观察人物说话等,主要进行记叙性、描述性的说话训练。因此,指导训练时,紧紧抓住“看”“想”和“说”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努力做到:

①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如有序观察法、重点观察法,仔细地观察事物, 要求做到既了解事物的概貌,又了解事物的细部;既把握事物的总体,又抓住事物的重点与特征。

②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事物某一侧面为触发点,把观察所得到的印象和自己的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展开合理又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事物的现在推想到事物的过去与未来,从事物的起因推测到事物的发展与结果,从事物的表象推断到事物的深层,从事物的静态想象到事物的动态,从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从而丰富与加深从观察中所获得的形象感受,使形象深刻而丰满。

③对观察与想象所获的材料,加以整理与安排,注意紧扣中心,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分清主次,用较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述出来。

  1. 会话。包括答问、交谈、打电话、访问、慰问、问候等。指导训练时,要引导学生:

①学会提出、控制和转换话题。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对话一开始就要明确地提出话题,紧扣着话题深入进行。如果发现对方偏离话题时,就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提醒对方,使对方“言归正传”。在对话中,如果一个话题已得到完满解决需要解决另个问题时,或者对方对原来的话题不感兴趣、不满意时,或者对方在交流中提出新的情况、新的观点时,就应采取适当的方

式转换话题,保证对话顺利进行。

②学会听取和理解对方的话。在会话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做到:a.要集中精神听对方说话,不要心不在焉;b.不要随便插话,以免打断对方的思路,影响对方的情绪;c.不但听其言,而且要观其神,听懂对方说话的内容,了解对方的心清;d.对对方的言语及时做出反应,或者赞许,或者同意,或者反对等。

③学会回应对方的话,根据对方提出的话题,陈述自己的意见。回应时必须扣紧话题,具有针对性;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1. 介绍。介绍,就是把自己了解的、熟悉的人与物,用口头语言告诉别人,推荐给别人。指导训练时,要求学生注意三点:

①要了解、熟识所要介绍的对象,把握其特征与作用。如介绍某一物体, 必须了解它的外形、结构、性质、特点与功能。

②根据说话的目的,确定介绍的范围、内容与重点。

③介绍时用词要恰当,中心要突出,条理要清楚。

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反映所介绍的对象,才能使人听得明白、清楚。

  1. 讲述。它包括讲见闻、讲新闻、讲故事、复述、汇报、转述、表扬、谈打算、谈幻想等。训练时,应指导学生做到三点:

①熟悉原材料,懂得使用原材料。所谓“原材料”,就是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的印象。讲述应以原材料为基础,抓住它的中心与要点, 但又不完全受它的限制,必要时可以根据说话的动机,对原有的材料做适当的取舍、增删与改动,重新构思,另行组织说话内容。

②紧扣“讲”字。讲述既不是背诵,又不同于朗读。它要求运用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并且配上适当动作、姿态、表情,进行口头表述,以吸引听者,引起共鸣,接受教育。

③扣紧中心,完整表达。每一次讲述都要有一个中心,紧紧围绕着“中心”,理清层次,分清主次,并且加上开头话和结束语,使之中心突出,条理清晰,首尾连贯。

  1. 延续说话。是以提供材料的已知部分作为基础,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推断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规律,合理地续编其材料的未知部分,并口述出来。教学时应抓好下面三点:

①引导学生集中精神,看清(或听准)记住续说要求和提供原材料的已知部分,并且根据这些内容积极思索,揣摩它的中心,为续编做准备。

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中心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力和创造力,展开既合理又丰富的想象,推断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理出续篇的线索,拟出续编提纲,把其内容续编完整,使续编部分与已知部分自然衔接,浑成一体。

③引导学生生动地把故事续说完整。

  1. 议论。包括讨论、评论、辩论、辨析、谈体会、劝说、批评、建议等。训练时,要指导学生注意:

①对所议论的事物、问题,能做具体的剖析,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 并且能形成自己的看法。

②根据自己的看法,确定议论的观点,根据观点,组织材料。

③说话时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条理清楚,语言明白。

  1. 演讲。这种训练形式难度大,主要是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教学时, 要抓好下面三点:

①指导学生打好腹稿,或写好提纲。要求学生注意观点鲜明,有针对性。

②演讲一般应有开头、主体与结尾三部分。而主体部分是演讲的重点。

③要求学生注意在运用生动的语言的同时,适当配上自然的表情、动作等,使听众耳闻目睹,动之于情,晓之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