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释疑

进入对课文内容深入研讨的导读后,教师应扣住课文重点、难点设疑, 以疑促读,在读中启发释疑。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读中有所发现,产生新疑, 使他们始终保持学习上的“愤”、“悱”心态。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是理解作者如何具体描写自己两次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色;训练重点是学习对事物的动态和静态描写;难点是如何体会作者热爱祖国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在导读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给课文理清段落层次,然后按导读顺序依次提出已设计好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1. 河边的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 鸟儿在“天堂”里是如何愉快地生活的?

  3. 作者为什么要先写榕树后写鸟?

  4. 课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问题都不能直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而这些问题正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教师应相机启发,恰当点拨,达到释疑目的。

第 1 题: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的 5、6、7、8 小节,启发他们从作者对大榕树的干、枝、根、叶等方面的描写,去体会作者如何从远至近,从整体到部分地观察大榕树的位置、样子、颜色、如何形象地描绘出“天堂”的静态美,从而明白什么叫事物的静态描写。

第 2 题:先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的 11、13 小节,抓住作者对“鸟声”“鸟影”“鸟飞”的描写来想象鸟在“天堂”里是怎样愉快生活的,从而明白什么叫事物的动态描写。

第 3 题:指导学生整理全文思路,作者先写前一天“吃过晚饭”去看天堂,这时鸟已经栖息了,只看到了大榕树,所以先写大榕树;后写第二天去看天堂,这时是鸟最活跃的时刻,作者领略了鸟在天堂里的愉快生活,所以后写鸟。这样,先写静后写动,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 4 题:要求学生通览全文,知道作者之所以把美丽而富有生机的大榕树叫做“鸟的天堂”,是他对自然美景的一种赞美;知道作者之所以把成千上万的鸟在这儿的愉快生活,有点(画眉鸟)有面(鸟群)地写得出神入化, 是他对自然界鸟类的一种喜爱,由此可见,课文反映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整个启发释疑的过程,教师以疑为线,导读课文;学生在读中冰释了诸疑,对课文加深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