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结构

整体阅读学法是遵循整体原理的一种阅读方法。一般地说,就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个过程,按阅读过程中的思维程序,分为整体感知—部分探究—整体理解三个阶段。

  1. 整体感知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体阅读的第一步,处于思维的“第一个综合”阶段。这一阶段的阅读在感知心理上有这么几个特点:

其一,感知后得到的印象是整体的,是对文章各要素所组成的统一体的整体性把握;

其二,对被感知的对象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就形式和内容而言,直接感知的首先是内容,是文章的思想本身;

其三,感知后所做的判断往往是直接的,表面上似乎不经过逐层的推导过程,而直接应用已有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进行理解;

其四,理解的程度往往是笼统的、肤浅的、不精确的。

根据以上特点,在第一阶段明确规定感知内容,提出感知要求,提示感知重点,授予感知方法。尽量提高第一阶段的自学质量。具体来说,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识题辨体,并根据文体拟出读书的大致步骤。例如记人的记叙文可分为:文题→体裁→主要人物→主要事例→途述的大致顺序→中心等。学生按步骤通读课文,将课文内容分类、组合、“对号入座”;

②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力求对课文有一个总的、直观的、比较鲜明的印象。如人物的大致形象,主要事件的大致情节,常识性课文中所说明对象的主要特性和有关数据等。这是感知的重点内容;

③尝试划分段落层次,并初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④读完全文后按自学步骤做简单的读书笔记,将获得的信息条理化,并提出疑难问题。

  1. 部分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体阅读的关键阶段。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特点主要在这一阶段体现出来。学生从探索到“整体”出发,来学习“部分”,并通过对“部分”的学习,来达到深入理解“整体”的目的。与第一阶段相比,本阶段有这样几个特点:

其一,学习理解的主要对象是语言文字,是文章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二,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借助鲜明生动的语言展开联想、想

象,浮现表象,调动情感;

其三,所获得的结论往往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推理等逐层的推导过程;

其四,理解程度上达到内在化、精确化、具体化。根据以上特点,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①能较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层),概括段意,搞清段落间的联系以及和“篇”的关系,了解文章的叙述方式以及表达特点;

②准确地理解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遣词造句在表达上的功用,学会运

用常用句式和词语,利用汉字构造规律和工具书识字等;

③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包括人物形象、事件过程,说明对象的习性与功用等,体会作者情感;

④运用各种读的形式读懂课文。

这一阶段的学习要防止出现三种偏差:一是脱离“双基”训练,架空地分析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等;二是把完整的文章肢解成零碎的语言教材,进行孤立的、单项的、脱离课文思想内容的纯语言文字训练;三是忽视形象思维,进行干巴巴的抽象分析,使生动鲜明的语言文字失去感染力而变得枯燥无味。

  1. 整体理解阶段。这个阶段的阅读又回到“整体”,进入思维的“第二个综合”阶段。要求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方法有较深入的认识。不仅要知道结论,而且要追根溯源,了解获得结论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学习步骤一般有:

①议。讨论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意义,文章表达特点,自己的认识、感受等;

②读。进一步体会情感,记忆精彩的章节;

③忆。回顾学习过程,探索阅读规律,总结学法收获;

④写。主要是整理读书笔记。

至此,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学生所掌握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学生所理解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