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例说

  1. 指导“自学”。自学提纲的设计,应注意这样几点:其一,内容应紧扣教材,突出双基,启发思维;其二,题型应灵活多样,注意准确性、知识性、趣味性;其三,难度应以题量使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解答为宜,一般 3~4 题即可。

学生按提纲自学后,应检查效果。可采用“同座互查,教师抽查”或“集体讨论,自己订正”等形式。

如教学《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的自学提纲:

①拼读生字,注意字形结构;

②查字典,理解带点的词语,并将词语恰当地搭配起来:

操作例说 - 图1

③按课文填空。在()上,恩格斯()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上,他们互相(),互相(),亲密合作;

④给课文分段,写段意。

  1. 启发“质疑”。

①激疑。激疑指教师激发学生质疑,激疑的渠道有多种:如联系课文题目,或引用文中现成问话以及参考课后习题提出问题,或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带感染性的语言诱导,或提示文中某段、某句、某个词激发学生联系课文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②控疑。控疑指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做适当的调控或指向。当学生提出游离于课文以外的问题时,教师要巧妙地引导,适当地调节,使学生的思路始终围绕着课文不偏向;

③释疑。释疑指对学生质疑做出的处理。处理方法有多种:如“教师释疑、学生释疑”或“自我释疑”(即要求质疑者本人通过阅读课文、检查资料,自己解决问题)。释疑的时机也应以问题的性质来确定:与导读关系不大的问题可即时解答,与导读关联密切的问题可留到导读阶段解答,与导读内容有冲突的或一时解答不清的问题则可放到课后去解答。要引起注意的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得做出相应答复,不能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④存疑。存疑是指教师将有关问题存留下来。准备纳入导读过程的一种措施。教师应善于筛选学生质疑中有价值的问题,并将其巧妙地纳入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组织导读。

如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

师:围绕课题,有什么问题需要了解?(激疑) 生:蝙蝠是什么?雷达是什么?(释疑)

师:注意题目中这个“和”字,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激疑)

生:蝙蝠是动物,雷达是机器,题目为什么把他们用“和”字连起来?

(存疑)

生: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存疑) 师:听老师读课文,看谁还能发现新问题?

生:为什么说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存疑) 生:科学家为什么不用狗做试验?(控疑)

生:为什么第一次试验铃铛一个也没响,第二、三次试验铃铛都不断地响起来?(存疑)

  1. 组织“导读”。“导”指教师的指导。

教师应把握教学重点,根据具体学情组成一条教学主线,促使课文思路、教学思路与学习思路融为一体,有效地组织导读。

“读”指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

读的方式有:默读、朗读、引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分别读、分

角色读等。要求学生在读中做到口到心到,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因素边读边思, 并大胆发表意见,广泛展开讨论,把握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增强自学能力。

如教学《柯里亚的木匣》这篇课文:

首先,启发学生按照“埋木匣—挖木匣—明道理”的思路给课文分好段。然后在导读重点段“挖木匣”时激疑:为什么四年后妈妈能挖封箱子而柯里亚挖不到木匣?学生抓住语言因素通过分析,引出“人长大,步子也长大” 这一原因,再得出“周围一切都在变化”这一结论。

为了强化学生的认识,教师又一次激疑:为什么四年后柯里亚的步子变了而妈妈的步子没变?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变是绝对的,而事物间变化的差异是相对的。

最后,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附板书)

操作例说 - 图2

  1. 安排练习。

①练习内容以“理解课文、巩固双基、发展思维”为主;题量以 8~4 题为宜;

②练习形式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题型可灵活多样(填空、选择、判断、改错);

③指导方法可采用“先讨论后练习”或“先尝试后验证”等形式;

④练习检查可采取教师“面批、讲评”和学生“互批、自改”等形式结合进行。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如下练习: a.用词造句:

⋯⋯雪中送炭⋯⋯

⋯⋯唯一⋯⋯

  1. 勾出下面句子中的反问句,并把它们改为陈述句: 操作例说 - 图3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

操作例说 - 图4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

操作例说 - 图5()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 填空:

大娘为了抢救伤员失去了();小金花为救出侦察员老王失去了(); 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这充分表明: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凝成的。

  1. 在送行的人群中,还有一位曾经为掩护班长而负伤的大伯也来了。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通过想象,写一段志愿军与大伯依依告别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