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武昌起义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大部分省份均向清廷宣告了独立。组织中央政府以最后代替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成为革命党人和独立各省的当务之急。1911 年 11 月 9 日、11 日,湖北都督黎元洪和上海都督陈其美分别通电各省,邀请各省派代表共商建立中央政府的问题。由于上海交通方便,又是反清人士云集的地方,故各省代表大部分到达上海,而一小部分则赴抵武昌。尽管双方互发通电,力陈在己方开会的必要性,但在组织一个联合机构以协调各省的步骤并讨论建立中央政府这一根本问题上,双方的目标、愿望还是能一致的。最后几经磋商,达成一致意见:各省代表会议在武汉召开。

几乎在各省代表到达武昌的同时,汉阳被北洋军占领,武昌全城陷于龟山炮火的威胁之下。代表会议只好迁至汉口的英租界内举行。

  1. 月 30 日各省都督府代表会正式召开,会议推举湖南代表谭人凤为议长,并议决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临时政府成立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12 月 2 日,代表会议正式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由各省代表即日签名公布。会议的另一个决议案是:“如袁世凯反正,当推举为大总统”。

《组织大纲》共 3 章 21 条。规定设立临时大总统、临时参议院,并规定了临时大总统、参议院的权限,以及设立外交、内务、财政、军务、交通等五个部。关于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的地位,《组织大纲》第二章第十六条规定:“参议院未成立以前,暂由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代行其职权,但表决权每省以一票为限。”这使得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具有了临时立法机构的性质。

在代表们讨论制定《组织大纲》时,江浙联军于 12 月 2 日攻克南京。消息传来,代表们遂决议临时政府设于南京,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迁往南京, 于 12 月 7 日继续举行,进一步讨论政府组织问题。

根据《组织大纲》的规定,临时政府应依照美国的模式,建立总统制政体。但是以宋教仁为首的一部分人士,认为法国式的责任内阁制才是最为理想的共和蓝图。他们还认为:《组织大纲》“不适合者颇多。加人民权力义务毫不规定,行政官厅之分部则反载入,以限制其随时伸缩之便利”①等等。

在政府首脑的人选问题上,围绕着黄兴和黎元洪谁应入选。也展开了激烈争论,十几天之内,大元帅、副元帅几次易位,却始终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所有这些问题,使各省代表会议几乎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正在此时,传来了孙中山先生从海外归国的消息,这位全国公认、世界瞩目的革命领袖的到来,使上述矛盾暂时得到了缓解。

  1. 月 25 日,孙中山先生到达上海。他回到国内后,马上投入到紧张的政府组建活动中去。此时,临时大总统的人选,已是众望所归,许多团体都纷纷致电南京各省代表:“请举孙中山先生为总统,以救国民。兆众一志, 全体欢迎”②。在决定政体问题上,孙中山先生是经过考虑而有所主见的。归国前夕,他在巴黎就曾发表讲话说:“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

① 《宋教仁集》上册,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371 页。

② 《民立报》,1911 年 12 月 28 日。

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③回国后,对于宋教仁等所主张的责任内阁制,亦明确表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 故以总理对内阁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唯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治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①孙中山先生主张效仿美国建立总统制,而不同意搞责任内阁制,这是根据中国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的。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的独立方式不同, 或为革命派发动起义,或为前清官员应变易帜,或为立宪派、旧官僚对革命派实行再夺权。这就造成了独立各省之间的政治力量很不平衡,实际上是各自为政。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不过是一种松散的联盟。而当时清帝还没退位, 南北议和尚无结果,袁世凯的北洋军队实力犹存。为了达到中国革命之目的, 防止新政府涣散无力,孙中山准备采取高度集权的总统负责制。尽管这与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孙中山回国前的一些设想与讲话有些出入,但这是形势所决定的,是为了统一领导、统一军政,以集中力量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

12 月 29 日,在南京的 17 省②代表 45 人及华侨列席代表两人召开了临时大总统的选举大会。于孙中山、黎元洪、黄兴等三名候选人中投票选举临时大总统。投票结果孙中山得 16 票,以超过投票总数三分之二的最多数当选。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先生自沪抵宁,正式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诞生了,从而结束了中国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建过程,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和全国人民对民主制度的追求,反映了他们对平等、自由和国家富强的渴望。尽管总统的选举以及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的产生不是全国大多数人普遍参加了的,但这种方法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唯一可行的。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在政府组建的过程中, 也暴露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些致命弱点:他们在北洋军队和立宪派的军事、政治压力之下,从一开始就准备让权;本营垒的内部也不够团结,认识也很不一致,弄不清自己与立宪派及投机政客们在纲领、日的上的区别。所有这些无疑埋下了他们失败的种子。

③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 1981 版年,第 563 页。

① 《胡汉民自恃》,《幸亥革命史料选辑》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18 页。

② 17 省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山西、陕西、四川、奉天、直隶、

河南、山东、云南。参见《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中华书局 196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