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宫省制度
宫省是皇宫的建筑形式。崇官室以威四海,是统治者建筑宫省的本义。以宫省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制度,则与古代政治息息相关。
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六国官室图样描来,在咸阳北阪上建筑了规模庞大的咸阳宫,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后又嫌宫廷大小,在渭南上林苑中营建朝宫,集刑徒 70 万人营建阿房官,“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①。他为了巡行全国,又在关内建宫 300,关外建宫 400 余,共 700 多行宫。西汉时, 开始修建长乐宫,后又修建未央官。当时国家初创,建筑如此壮观的宫室曾使汉高祖刘邦“甚怒”,认为营建过度;而主造宫室的丞相萧何则认为:“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②。萧何的话表明,建立宏伟的宫室乃是为了体现政权的威严,具有镇慑的作用,其着眼点在于加强统治。
从秦汉的宫室建筑设计来看,皇宫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前廷”,设有殿堂,称为“前殿”、“正殿”,是百官朝拜君主和议政的地方, 所以又称“朝廷”,在前廷没有一些为君主服务或佐助办理政务的机构和人员,称之为宫官、中朝官、廷官、殿阁官等。后一部分叫做“后宫”,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亦称为“禁中”、“省中”、“禁省”①、“后廷”、“内庭”②、“大内”等。后宫也设有一套为皇帝和后妃生活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叫做省内官、省官、禁官、内官、中官、内侍官等。皇宫的前面是皇城, 中央的主要政务机关大都设置在这里,其官员和设在都城之内的其他机关的官员一起称为朝官、外朝官、外官、外廷官等。有关宫廷内外界限的规定和出入宫省的制度,称为宫省制度。
宫省制度是十分严格的,公卿大臣没有皇帝的特许不准进入省中,一般官吏非奉特许不得进入宫中。宫省都有严格的护卫检查制度,“汉兴以未, 深考古义,惟万变之备。于是制宫室进入之仪,正轻重之冠。故司马、殿省, 门闼至五六重,周卫击刁斗。近臣侍侧,尚不得着钩带人房”③,这是为了保证君主的安全。
由于宫省构成的内外的区别,从而使臣僚们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也有亲疏远近之分。汉平帝刘祈时,王莽为把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鼓动臣民百姓上书恳请,“庶民、诸生、郎吏以下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公卿、大夫或诣廷中,或伏省户下”④。阙是宫门,地位低者只能到宫门;公卿大夫地位高,
① 《资洽通鉴》卷 7《秦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
② 《汉书》卷 1《高祖纪》。
① 蔡邕《独断》引《史官记事》云:“上所居曰禁中。 禁中者,门 户有禁,非待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孝元皇后(王政君)父大司马阳平侯 名禁,当时避之,故日省中。今宜改。”但后世受此影响,并未全改, 禁、省时常并提,有时则统称“禁省”。省与后来的官署名称有密切的关系。
② 《说文》:“廷,朝中也。庭,宫中也,”引申为办理政务的地 方,称为内廷,与内宫办理政务有关。
③ 《太平御览》卷 354 引《汉名臣奏》。
④ 《汉书》卷 99 上《王莽传》。 123D-
也只能到“廷中”或“伏省户下”,这不仅说明了省、廷、官门外的内外关系,而且表明三者之间有着十分严格的界限。由于皇帝对内外官信任程度的不同,有时会导致内外官权力的交替转换。这个时期的中朝官辅政,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逐渐形成,都是权力由内向外延伸的结果,与宫省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宫省是围绕着皇帝而建立的,不管皇帝是暂住、巡狩、征战还是避难, 只要是皇帝的所在之处,官省制度也就随之建立起来。秦始皇在全国建宫 700 余所,多是行宫、行在所。皇帝在避难的途中,不得已时也可以暂用民宅, 甚至可以用“武帐为便殿”①。但官省制度仍然是一种必须格守的制度。这表明,皇帝只要还在位,不论处境如何,凡是他居停之处,便是全国统治权力的中心。
宫省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诏令的发源地,是最高统治权的象征,同时又是野心家、阴谋家和各种政治势力竞争、角逐的场所。外戚、宦官擅断朝政、诛戮大臣乃至废立皇帝等重大活动,大都是在宫省中密谋策划的。权臣、割据势力拥兵于阀下,挟天子以令天下,也是将宫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得以实现的。宫省制度是维护皇权至高无上,使皇权物化的一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