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事编制和兵种
夏代的军队编制是以族为单位,按照部落联盟的构成,应以族为最小单
② 《尚书·甘誓》郑玄注。
① 《尚书·牧誓》中有“亚旅”,排在”师氏”之上,注疏认为是位次于卿的众大夫,实际上有误。史载周武王率戎车 300 乘,虎贲 3000 人,甲士 4.5 万人伐纣,虎贲排在甲士之前,应为亚旅所辖,其率军士虽少于师氏,但因虎贲是亲军,其地位自然应排在师氏之前。商代“旅字在卜辞中亦是军队名称”。但有无旅一级的编制,目前尚在推测研究之中。亚为行以上的军事长官,对这一点目前没有什么争议,行以上有大行、王行,其编制比行大,因此,亚至少应为大行的长官。参见杨升南:《略论商代的军队》,寒峰:
《甲骨文所见的商代军制数则》,《甲骨史探录》。
① 参见《甲骨文合集》27881,27882 片。
② 参见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第 12—22 页。
位,依次是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夏代也应存在这种以血族团体为基础的编制,它既是生产组织又是军事组织。
商代出现了常备军,因此必然导致军队编制的变化。但是,由于生产力还不发达,不可能供养过分庞大的常备军,故此,除了采取亦农亦战的方式以缓解供应不足外,还需要征发各族民众进行征战。这样,商代的军队就出现了血族团体和军事编组并存的编制形式,这是由临时征集兵员制向固定军籍制过渡的时期所特有的现象,同时又是宗法制度长期存在的表现,因此, 在中国古代社会,总是在不同规模和程度上保留着家族和宗族武装。
商代的军事编组采用的是十进位的编制,可考见的有行、大行、旅、师。师是最大的建制单位。每行编制为百人,对行以上的编制目前尚有争议,基本上有两说。一说按十进位计算,大行千人,师万人,王有三师 3 万人③;一说以十进制为基础,然后三重之,即 100 人为一队,300 人为一大队,3000 人为一师①。
周灭商,把商朝的军队整编为八个师,史称“殷八师”或“成周八师”, 受国王节制,又把灭商的主力军队整编为六个师,驻守京师,以监视殷遗族, 称为“西六师”。14 个师统归周王指挥。按《周礼·夏官·司马》的说法, 14 个师应为 35000 人,加上王的禁卫军“虎贲三千人”,总兵力应为 38000 人②。以“师旅卒两什伍”为编制单位,即 2500 人为师,500 人为旅,100 人为卒’25 人为两。
三代的兵种主要有步兵和车兵。步兵是最早出现的兵种,而车兵则是在战车普遍使用以后才出现的兵种。《尚书·甘誓》中的“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是对兵车战士的训令,即一人驾车,一人执矛,一人执弓③。据考古发现,夏商周三代均有这种战车,是作战的主力。此外,随着战争经验的丰富,以弓弩作为远兵器的“射”,逐渐成为既混编于步兵和卒兵之中,又具有独立编组的兵种。诸兵种在战争中合成作战,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