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第一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

公元前 221 年,秦王赢政扫平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帝国,把我国历史推进到一个新时期。此后,历经西汉、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公元 589 年,隋统一全国,共计历时 810 年。这个时期的政治演变过程,既有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又有相继出现的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由于统一和分裂割据都曾长期存在,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秦统一以后,疆土日渐扩大,至汉时,东至辽东、乐浪,南达交趾、日南,西及巴蜀,北界大漠,均分别设置郡县,由中央直接统辖,并打通河西走廊,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各国。国力所及,西逾葱岭至巴尔喀什湖, 北逾贝加尔湖达黑龙江口,西南及青藏高原,东南至海。这块疆上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息和进行政治活动的领域。

秦汉统一使许多民族融合为汉民族,同时又与其他民族进行频繁交往, 使北匈奴远走中亚,南匈奴人居长城,龟兹迁居上郡,西羌流入甘陇,闽、粤、西南夷归于郡县。多次的民族战争和相互通好,促使多民族国家形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之间不仅接触更为广泛,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的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更为深入,五胡种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江南蛮、僚诸族聚居地区也多半成为南朝所统属的州郡,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自秦建立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以来,这种制度在这 810 年间得以巩固,证明它是符合中国古代国情的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此期间,也曾出现过大规模的裂土分封建国,导致了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促使统治者吸取教训,认识到封国建藩,在国中又再立国是不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的,是必然会萌发动乱的。中央统属郡县的制度在这九个世纪中受到了正反方面实践的检验,并且不断得到完善。

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汉代人口最高额达到 12233062 户,59594978 口,垦田达到 8270536 顷。由于普遍使用了铁器,水利事业的发展和代田法、区田法、牛耕、施肥、选种、浸种等先进生产技术相继推广,以今日的市亩计算,西汉亩产不过 33

公斤左右。至南北朝时已达到 100 公斤左右,说明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是很高的。工商业城市,在汉代有长安、洛阳、蓟、邯郸、临淄、寿春、合肥、成都、宛、江陵、吴等重要都市,分布全国各地,成为经济中心,并各有特产,以铜、铁、盐、纺织、漆器、金银器为重点的手工业、促使都市更加繁荣。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虽然使许多都市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但中原、晋中、华北、陕中平凉、巴蜀、长江两岸及三吴、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继成为手工业生产中心和商业贸易集散交流地。商业的发展,使“关市之征”成为各分裂割据政权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土地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统一和民族融合也使社会文化在交流和集中过程中有了重大的发展。在自然科学中,造纸术、天文学、数学、医学、农学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居当时世界的前列,其中《九章算术》的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祖冲之圆周率以

及精确的天文历法和造纸术的发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此外,在国家集中人力物力重点对先秦典籍进行整理的同时,私人著述也迅速发展,《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是这些著述中的精华。当时还相继产生了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汉赋、乐府、五言诗以及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篆刻、雕塑、绘画和书法,这些蜚声中外的文化成果不仅是先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开辟了中西间文化交流的渠道,是极其可贵的新的综合与创造。秦汉至魏晋奠定了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