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首领选举标准的变化

部落联盟的首领选举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还保持着氏族民主制的传统。如黄帝崩,其孙高阳“有圣德”④所以被联盟议事会选举为首领,而正妃嫘祖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皆不得继位。然而,随着部落联盟的发展和联盟首领统治地位的日益加强,在首领选举上也发生了变化。

尧在选举联盟首领时,提出“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⑤。这一提法虽然是把“贵戚”和“疏远隐匿者”同时提了出来,但却与“天下为公”的原则存在着冲突,因为尧把“贵戚”,即本部落的氏族贵族的候选地位突出出来了,至于“疏远隐匿者”,则是非本部落的氏族贵族和一般人物,为了照顾传统习惯才把他们提出来。当四岳推荐舜为联盟首领时,尧则婉转地否决了他们的提议,提出“吾其试哉”⑥。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曾详细记载了舜让尧的儿子丹朱为帝和禹让舜的儿子商均为帝的过程,说明父系家长世袭的传统已经影响到首领的选举。本部族势力的有无或大小,在当时已经成为竞争联盟首领的重要条件。

如果说初期部落联盟首领选举标准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那么到后期则变为“家以传子”,而且还必须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以实际的统治权威作为夺取联盟首领地位的手段。这正是上古历史发展的重大进步,因此,“舜偪尧,禹偪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而天下誉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