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省监台卿卫行政管理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频繁,其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由于政治和人为的原因也比较混乱。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个时期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在东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在此期间,分化设置了一些新的部门,使权力构成和职权分配形式也有一定的变化,逐步形成二相、八公、诸省、诸监、诸台、诸卿、诸卫等顺序排列的中央行政组织。
二相:即相国、丞相。这是行政官的最高职衔,多授给重要权贵。此职不常设,一旦设置,就是把握国家关键实权的开府宰相。当时,任此职的人, 往往发展成为篡位者。他们大多是先加相国衔、封王、加九锡,然后发动逼宫禅位,取皇权以代之。
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这是奖赏功勋的荣誉衔,一般允许开府,自辟僚属。
诸省:尚书省,分领诸曹,主持国家各种行政事务;门下(侍中)省, 掌宫廷礼仪,辅助皇帝决策和纠正文书与政令的违阙;中书省(监),主管出纳文书、草写诏令,集书省,辅助皇帝省奏文书,献纳得失;中侍中省, 主管官廷事务及门阁出入。
诸监:秘书监(省),主管典籍图书和国史经籍的修撰和刊行,殿中监, 掌乘舆及服御事务。
诸台:御史台,主管监察;符节台,主管符节釜印制作、使用和保管, 谒者台,主管朝会礼赞及奉诏出使,都水台。主管河工桥梁。
诸卿:太常,掌祭祀及文教事务;光禄勋,掌宫殿门户守卫司仪;卫尉, 掌宫门屯卫,后改掌冶炼铸造;太仆,掌牧马,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导引诸玉及外国使节参拜,宗正,掌皇族事务;大司农,主管农业和仓储, 少府,掌手工业制造;太府,掌国库金帛支纳;将作,掌土木工程;大长秋, 主管皇后宫闹事务;太后三卿(卫尉、少府、太仆)主管太后宫中各种事务。以上诸卿除太常、廷尉、大司农、少府比较稳定外,其他诸卿常有废置,职掌也时有变化,其地位和重要性远不如秦汉。
诸卫:即禁军诸卫,主管宫殿都城的宿卫以及皇帝大驾仪仗队伍和宿卫营兵,其名称各代均有变化。
东宫官:是为太子设置的官属,有太子则设,无太子时仅保留太子舍人以看守东宫。
以上诸机构的顺序和名称,各朝有所不同,职责、地位也有变化,但基本的体制没有太大的改变。
这个时期的禁省官、宫中官、外廷官的区分更为明晰,作为宫中官的尚书(台)省已经转化为外廷的行政机构;而中书监(省)变为新的宫中官, 辅助皇帝披阅奏章,代为草诏、布诏,后来竟设立了 21 个局作为省内的机构
①,分管各方面的政务。与此同时,禁省官的地位也很突出,以侍中为首长的
门下(侍中)省,虽然名义上是主管宫廷事务,但也有辅助皇帝决策、对诏
① 《通典》卷 22《职官四》。
① 《隋书》卷 26《百官志上》载南朝陈制,中书省“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
书奏章纠正违阀之责,进而与尚书省、中书省形成三省对峙的局面。在尚书省统领诸曹分管行政事务的情况下,诸卿的事权被逐渐侵夺,地位也随之下降。
这个时期世家大族把持大权,地方刺史将军拥兵自重、直度威胁着皇帝的地位。有些皇帝采取使用寒门士人掌机要、分化事权的方法防止军政阀阅篡位,但毕竟这些军政阀阅拥有较大的实力,这就使各机构的设置和职权范围经常是因人而设,因人而改,又因人而兴,因人而废,政制源于人事,人治决定政制,其中存在着许多微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