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俸禄和致仕

夏商周三代都实行世禄制,即各级贵族根据他们的等级地位的不同,世袭地享受自己封地里的收入,除了依次向上一级贵族交纳一定的贡赋和提供军役、劳役之外,其余全部归他们享用。因此,在爵命等级制度较为健全的周代,则形成“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④的经济榨取关系,并以“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⑤的隶属关系,分别作为各级贵族的经济来源。

所谓致仕,即退休。到一定年龄致仕,是自然更新的规律,所以三代都有年老致仕制度。所谓“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在国之西郊”①。也就是说到了 70 岁便致仕②,可以转到各级学校去传授知识。卿大夫以上称“国老”,在大学任教,大夫以下称“庶老”,在小学任教。当然,所谓国老、庶老转任教职,实际上大都为虚名,仅为退休养老的名义而已。

② 以上参见《大戴礼记·朝事》和《周礼·春官·典命》。

③ 《左传·昭公七年》。

① 《史记》卷 4《周本纪》。

② 《史记》卷 23《礼书》。

③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51 页。

④ 《国语·晋语四·文公》。

⑤ 《左传·桓公二年》。

① 《礼记·王制》。

② 《尚书·大传》:“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