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金融通的基本概念
资金融通是指以信用方式调剂资金余缺的一种经济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偿还性。拥有多余资金的人,在融出资金以后,便处于债权人地位,有权按期索回借出的资金,并要求获得融出资金的报酬——利息;暂时需要资金的入,在融入资金以后,便处于债务人地位,它可以暂时支配借来的资金, 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但条件是到期必须偿还,并按规定支付一定利息, 作为使用资金的代价。因此,资金融通直接涉及融通双方的经济利益,只有在双方都认为对自身有利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资金融通行为。
资金融通的产生及其规模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直接相联系。在存在商品货币经济的条件下,商品交换借助于货币进行,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发挥流通手段职能,完成商品交换过程。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商品买卖和货币支付在时间上发生脱节,出现赊销行为,在商品赊销过程中, 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买卖关系转化为债权债务关系,产生了信用。这种以信用方式进行的价值单方面转移,实际上是一种资金融通,即商品销售者把商品形式的资金暂时让渡给购买者,购买者经过一定时间后才支付货币, 从而实现资金余缺的调剂。由此可见,资金融通是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紧密相联系的。在商品货币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以后,资金融通便会超出商品形式之外,日益表现为货币借贷,一方面在某些人手中拥有暂时多余的货币资金,需要寻找运用的场所;另一方面,有些人需要补充货币资金,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借贷方式,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实现资金融通。
资金融通的规模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关。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商品货币经济极不发达,资金借贷的方式主要是高利贷信用,资金融通规模局限于相当小的范围内。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货币经济高度发达,资金融通的规模极其巨大,其发展与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紧密联系。在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货币资本会处于暂时闲置状态,如资本家销售产品取得货币收入后,预定用于购买原材料、发放工资、更新和增添设备等支出部分,在实际运用以前会暂时闲置,资本闲置与资本要求带来剩余价值的特性相矛盾,它要求寻找资本运用的场所;同时,也有些资本家为了维持和扩大再生产,需要临时补充资金,由此则要求在资本家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资金周转的数额极其巨大,从而导致资金融通具有极大规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商品货币经济是资金融通存在的基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达程度决定资金融通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