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是在货币流通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受货币流通规律制约。

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它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它是价值符号或具有内在价值的价值符号,在流通过程中,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替身出现,执行货币的职能。因此,不论流通中纸币量有多少它只能代表流通过程客观所需要的金属货币必要量。当纸币发行量与货币必要量相等,表明纸币的票面名义价值真正代表同名称的金属货币价值。如果纸币发行过多,超过流通过程对货币的需要量,由于纸币本身没有价值,过多的纸币不会自动退出流通,而是充斥于流通之中。这样,过多的纸币也只能代表较少的货币必要量,单位纸币就会发生贬值。因此,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价值量,取决于流通中货币必要量与流通中纸币数量的比例,用公式可表示为:

单位纸币所代= 流通中货币必要量

表的价值量

流通中纸币总量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纸币作为价值符号特有的运动不是从商品形态变化直接产生的,而是由于它同金属货币的正确比例遭到破坏而产生的。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被严格限制在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数量范围内,纸币运动规律就只反映货币流通规律。如果纸币发行过多,超过它所代替的货币必要量, 货币流通规律的作用才为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所代替,并以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形式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纸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纸币发行量取决于它所代替的货币必要量。如果违反这一规律,过多发行纸币,必然出现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