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开放全融市场的客观依据

我国开放金融市场的客观依据是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体制直接有关,在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商品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资金融通会提出不同要求,从而影响金融市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商品经济

发展受到限制,物资运动主要由国家统一调拨,劳动力分配全部靠行政调动, 资金供给主要由财政拨款,信用基本限定在银行短期信贷范围内,并严格按照国家物资分配计划确定信贷计划。这种商品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半产品经济,与此相适应,商品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基本上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有了较快速度的发展,与此相联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由此决定开放我国金融市场有其客观必然性,具体原因如下。

(一)加强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的要求。

为了保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证市场和物价稳定,中央银行需要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以调节货币供应量,有时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有时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情况下,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调节专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以减少货币投放;二是通过金融市场,调节企业投贤,这种双向渠道的调节相辅相成,能取得较好调节效果。在需要抽紧银根时,中央银行既可以减少对专业银行的再贷款,又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从市场抽回货币。对于专业银行来说,在紧缩情况下,它们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卖出自身掌握的有价证券,调整自己的头寸,保证能有足够支付能力,这样, 既能使专业银行缩小资金运用规模,又能满足企业必须的资金需要,从而保证中央银行宏观调节的顺畅进行。在中央银行需要放松银根时,则可增加对专业银行的再贷款,还可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向市场注入货币,以增加货币供应量。如果没有金融市场,或金融市场不发达,中央银行只能通过调节专业银行贷款规模,影响货币投放,而无法利用市场功能进行调节, 从而影响调节成效。特别是在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政策时,由于专业银行已将贷款投放于企业,在短期内难以收回,存款要求提取,又无法利用市场筹措资金,专业银行会处于极其为难的境地,由此则会制约中央银行的紧缩政策。使紧缩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由此可见,开放金融市场是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为此则要求开放金融市场。

(二)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灵活融通资金的要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横向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在横向经济联系过程中, 由于资金纵向分配和实行条块分割管理,严重束缚横向经济联系的发展,当资金紧张时,各专业银行和地区都限制资金外流,从而阻碍商品、劳务和技术的横向联系。为了打破资金的条块分割,支持横向经济联系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开放金融市场,运用市场机制来融通资金,促进资金横向流动,有利于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的经济协作和技术协作,加强横向经济联系。同时,开放金融市场,可以利闲其融资工具多、方式灵活的特点,把企业、个人之间的直接融资活动和通过金融机构作为中介人的间接融资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资金网络和金融中心,从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三)提高资金融通效益的要求。

资金融通效益是指融资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在高度集中体制下,银行信用是资金融通的唯一,形式,融资形式单一,不利于广泛聚集资金,也不能

满足投资人和筹资人的需要、更好地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客观上要求灵活融通资金,为此则需多形式和多渠道地进行资金融通,以保证融资的广泛性和有效性,由此要求开放金融市场,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的多种融资工具,如国库券、股票、债券、票据等,通过金融市场的各种融资方式,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也便于筹资人以各种形式筹措资金,这样便能扩大资金融通数量,有利于融资的广泛性和有效性。提高融资效益,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

(四)对外开放的需要。

为了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利用国外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根据对外开放的要求,在资金方面将会与国际金融市场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为此则要求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要有计划地开放外汇调剂市场,促进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往,有效地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由此必然要求开放金融市场,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通过金融市场,进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