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货币流通对资金融通的制约作用
从实际经济过程来看,资金融通制约着货币流通,银行贷款失控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特别是从计划过程,以及从专业银行角度分析,货币流通对资金融通具有制约作用,具体表现为下列方面。
(一)存款量决定专业银行贷款规模。
流通中货币量,其表现形式为存款和现金,它们都是银行信贷资金来源, 作为信贷资金来源的存款和现金的增长,制约着银行信贷资金运用规模。特别是对于专业银行来说,由于专业银行没有货币发行权,存款对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下,在中央银行计划规定的贷款规模内,各专业银行多吸收存款就可以多发放贷款。这样,专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其吸收存款的数量,组织的存款越多,贷款规模则越大。如果专业银行不能有效地组织存款,便会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从而只能压缩贷款规模。因此,对于专业银行来说,存款直接制约着贷款的发放。同时,存款作为流通中货币量, 必然存在货币必要量与过多货币量之分。如果属于货币必要量范围内的存款,形成银行真实资金来源,有相应物资与其对应,专业银行加以运用,贷款投放形成的货币则可以购买到相应物资,能够确保货币流通稳定;如果属于流通中过多货币量,则为虚假性存款,形成银行虚假性资金来源,没有相应物资与其对应,专业银行加以运用,贷款投放形成的货币难以购买到相应物资,货币流通也不能稳定。因此,货币流通状况,特别是存款状况制约着专业银行的资金融通。
(二)货币需求量制约资金融通规模。
从贷款创造货币的过程来看,如前所述,信用具有创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贷款投放要形成存款和现金,但是,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再贷款创造基础货币,则是以流通过程对货币的需要为前提的,随着生产的发展,投入流通的商品数量日益增多,流通中原有的货币量已经不能满足商品流通扩大的需要,要求增加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数量,适应这种要求,银行通过贷款渠道,把货币投入流通过程,以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因此,贷款投放是为了满足流通过程对货币需要而决定的。在一定生产发展速度下,流通过程要求增加货币具有一定限度,由此决定贷款增长也具有一定界限,由贷款投放所形成的货币必须适应流通过程的需要,这样,流通过程对货币的需要量决定贷款规模,如果贷款脱离货币流通的要求,则会形成
过多的货币量,导致通货膨胀,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其严重的经济后果。由此可见,作为资金融通主要形式的贷款则要受货币流通要求的制约。
至于贷款创造派生存款,则是以基础货币为前提的,由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手段创造的基础货币是专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必要条件。专业银行首先要把基础货币吸收进来形成原始存款,以此作为资金来源发放贷款,由贷款投放形成新的派生存款,创造出一般货币来。如果没有基础货币,则不可能通过贷款创造派生存款,基础货币的数量直接影响存款派生,影响专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而基础货币数量又取决于货币流通状况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货币流通对资金融通具有制约作用。
(三)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制约资金融通的规模和形式。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要根据货币流通状况予以制定,它对于资金融通规模和形式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从这个角度也能说明货币流通制约资金融通。
当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流通不稳定,出现明显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为了保证货币流通稳定,则需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为了实现货币紧缩目标, 治理通货膨胀,必然要紧缩信用,抽紧银根,控制银行贷款总规模,从而对资金融通发生影响;同时,随着紧缩贷款规模,必然造成银根紧张,企业的资金需要往往难以满足,而在企业资金紧张情况下,企业对资金需求大幅度增加,而资金供应则会减少,企业间的资金融通则会受到控制;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正常的资金融通受到控制,企业间的强制拖欠则会增多,形成错综复杂的拖欠锁链,这种强制拖欠对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极为不利,必须引起充分重视。另外,在紧缩货币,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则会强调资金融通的适当集中性,某些资金融通方式会受到限制,以改变资金融通过于分散的状况,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金融通的灵活性。
在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流通要求实行扩张货币政策时,必然会放松银根, 扩张信用,这不仅会使银行贷款规模扩大,而且会引起企业间资金融通的发展,在资金融通形式上也会更多样化,更为灵活。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资金融通和货币流通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就要求在强调资金融通,灵活调度资金时,必须考虑货币流通的要求;而在紧缩货币,治理通货膨胀时,又应考虑灵活融通资金,满足企业资金的要求,以使这两者达到最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