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流通过程对货币的需要量,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这是纸币流通条件下所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如果货币政策失误,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过程需要,便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探讨我国近几年以来所出现的通货膨胀,其原因主要有下列方面:
- 国民收入在价值上的超分配。国民收入分配包括企业初次分配、财政再分配和信用再分配三个环节。企业分配一般是在收入范围内进行,不会出现超分配情况。但如果工业企业生产的物资,在商业环节积压,则可能造成企业收入,以及企业上交财政的税、利出现虚假,即一部分国民收入带有虚假性,虚假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其实质是国民收入超分配,从而把过多货币量投入流通。
从财政再分配来看,当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时,便会出现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不一定会形成国民收入超分配,具体要分析弥补赤字的资金来源。如果财政通过发行国库券或公债来弥补赤字,则意味着企业,单位和个人的一部分货币转交财政支配,不会形成国民收入超分配;当发行国库券或公债仍不能弥补财政赤字时,财政要向银行进行透支,如果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或紧缩贷款来垫支财政赤字。则表明把银行一部分可用资金转交财政支配,也不会发生国民收入超分配;如果银行不能筹集相应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只能通过货币发行来解决,从而形成国民收入超分配,把过多货币量注入流通过程, 引起通货膨胀。
从信用再分配来看。当银行利用流通中现有货币量发放贷款时.一般不会出现国民收入超分配情况;如果银行利用其创造货币的机能发放贷款,在适应经济发展和具有物资供应基础上的货币创造,只是为流通过程提供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它也属于国民收入范围内的资金分配,不会形成国民收入超分配:若银行超过流通过程对货币需要,利用自身特有的货币创造机能扩大
贷款规模,则会形成国民收入超分配,把过多货币量注入流通过程,引起通货膨胀。
由此可见,企业分配、财政再分配和信用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三个主要环节,在每个环节上只要分配失误,都可能造成国民收入超分配,使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这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通常表现为:投资结构不合理;积累与消费比例不协调;消费基金增长过快。
从投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来看,由于投资结构偏重于重工业,而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以重工业为标志的第一部类发展过快,轻工业和农业等第二部类生产较为落后,从而导致流通中货币量过多,引起通货膨胀。因为第一部类发展过快,其投资和工资支出会大量增加,由此形成的货币购买力主要用于购买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品,而第二部类生产发展较慢,无法提供相应消费品,货币流通难以稳定。因此,只有在两大部类比例协调的情况下,货币投放与回笼才能顺畅进行,在生产发展时,货币投放增加,而消费品供应相应增多,从而吸收增投的货币。为了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则首先要使投资比例协调。
积累和消费比例是国民经济中带有根本性的比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往往积累率安排过高,这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因为积累率过高, 通常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较长,在这一期间要不断投入货币,不能向市场提供商品,即投入多,产出少。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投入的货币量则会过多,却没有回笼货币的商品供应,造成商品供求关系紧张;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需求具有直接联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工后,要求追加流动资金投入,如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则会迫使银行扩大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应总量,影响货币流通稳定;另外,在国民收入一定情况下,积累率过高, 势必要求压低消费,如果以牺牲消费来扩大积累,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商品供应,而在实际上消费难以压缩,这就会造成国民收入超分配, 导致通货膨胀。
从消费基金增长过快来看,近几年消费基金的增长速度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由此导致大量货币注入流通过程,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加剧消费品供求矛盾,同时,在消费基金失控的情况下,又要维持高积累,消费、积累双突破,必然引起国民收入超分配,成为引起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因此,我国通货膨胀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特点可归结为下列方面:
- 非政策性通货膨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大多属于政策性通货膨胀,即国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人为地过多投放货币,以刺激经济发展;而我国一贯坚持稳定通货的政策,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也不利用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经济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失误,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多,引起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属于非政策性通货膨胀,它是由某些特殊的不正常原因所致,只要消除这些原因,即能制止通货膨胀。
从我国通货膨胀来看,建国以来曾发生过几次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包括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紧缩财政和信贷,控制货币发行等,由此说明我国实行的是稳定通货的政策,通货膨胀只是由于经济政策失
误,而不是人为地故意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在出现通货膨胀情况时,国家便会采取各种措施,制止通货膨胀,稳定通货。
-
短期性特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是执行通货膨胀政策的结果,因此,通货膨胀具有长期性特点。而我国是实行稳定通货的政策,在出现通货膨胀情况下,国家必然会采取治理整顿措施,以稳定通货,因此,我国通货膨胀持续的时间一般都不长,通货膨胀的这种短期性特点是由其非政策性所决定的。
-
抑制性特点。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其表现极为明显,只要货币投放过多,便会引起物价上涨。而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极为复杂,由于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控制的影响,货币量过多往往不完全表现在物价上涨上,有时会扭曲为其他表现形式。这就使我国通货膨胀具有抑制性特点。
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商品价格由国家计划直接控制,当货币量过多时,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持稳定,但这并不表明通货稳定。因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价值量取决于纸币流通量,只要纸币流通量超过货币必要量,纸币就会贬值,纸币贬值本应与物价上涨相联系的,即表现为物价上涨,但计划价格割断了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联系,使币值变化与物价变化相脱节,由此则使通货膨胀不能完全表现为物价上涨。虽然计划价格可以强制物价固定不变,但却不能阻止纸币贬值和发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1)表现为多重价格结构及其特殊运动形式,它是国家对商品价格直接控制的结果。我国的商品价格有国营牌价、购销双方在一定范围内协议的议价和自由市场的市价。国营牌价受国家严格管理,不允许自由涨落,这部分价格一般变化不大,货币量状况对其影响最小;议价由购销双方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商品供求状况议定,国家只控制议价浮动的范围,并不直接决定价格,商品供求状况和货币供应量对其影响较大。自由市场的市价由商品供求状况决定,国家可以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市场价格,但不能直接加以控制。通货膨胀的抑制性表现为:国营牌价上涨幅度不大,但有价无货或按价凭票证限量供应;市场价格上涨速度快,幅度大,灵敏地反映货币流通状况,实际上国营牌价、议价和市价,它们之间又是互相影响的,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具有共同上升的趋势。(2)表现为商品供求关系全面紧张。在流通中货币量过多时,由于控制价格,不能依靠价格上涨来吸收过多货币量,造成过多的货币购买力对应较少的商品供应,货币向商品转化受到阻碍,导致商品供求关系全面紧张,有价少货,或有价无货,商品走后门,变相涨价,限量供应,凭证凭票供应商品的现象较为普遍,商业部门也会惜售。(3)表现为潜在购买力非正常增减。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商品供求关系紧张,则会造成居民持币待购或强制储蓄,成为潜在的货币购买力。随着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这种潜在的货币购买力必然迅速增长,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慢;但当通货膨胀持续一定时间,随着供求关系紧张和物价上涨,人们对货币便会失去信心,从而形成抢购和挤兑储蓄存款,强制储蓄急剧减少,潜在的货币购买力相应缩减,对经济发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治理通货膨胀应根据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其主要途径包括下列方面:
- 控制需求。通货膨胀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一种形式,因此,治
理通货膨胀最重要的对策便是控制需求,紧缩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保证货币流通稳定。
为了有效地控制需求,则要控制国民收入分配,使国民收入分配总额与当年创造的国民收入相平衡,不能搞超额分配。而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分配、信用分配直接相关。因此,控制需求必须要制定正确的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必须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不能搞赤字分配,要避免和防止从财政渠道过多投放货币。同时,财政收支平衡必须是在实现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范围内,真正达到平衡,不能通过挤银行以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实现虚假平衡,因为挤银行而达到的财政收支平衡, 会造成信贷收支逆差,依然要过多发行货币。
从银行信贷政策来看,必须有效地控制贷款总规模,使贷款规模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要避免和防止通过银行信用膨胀渠道,过多发行货币。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应坚决实行紧缩信用的信贷政策,通过紧缩信用,控制贷款总规模,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同时,在紧缩贷款总规模时,要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改善贷款结构,使信贷资金投向和贷款结构适应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由此则有利于缓和和克服通货膨胀,确保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新的平衡。
在货币政策方面,则要坚持稳定通货的政策,并要硬化货币发行,实行独立的货币发行程序,使国家可以通过规定货币发行数额来调节银行贷款规模,把贷款规模依附于货币发行,而不是相反,如果货币发行依附于银行信贷收支,信贷收支出现逆差,则为货币发行数额,银行信贷容易失去控制, 引起国民收入超分配,货币流通难以稳定。
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能否保持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又要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因此,控制需求的重点,则应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如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积累率则会过高,财政的积累性支出便会急剧扩大, 在消费性支出难以压缩,并要求有所增长的情况下,便会给财政收支平衡施加极大压力,由此则会造成财政出现赤字,财政为了减少赤字数额,往往会通过各种办法挤银行,从而扩大贷款投放,增加货币供应量。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要求相应增加流动资金,由此则会迫使银行扩大信贷规模,以满足企业对流动资金需求,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影响货币流通稳定。同时,投资规模过大,还会引起工资性支出增多,造成消费基金增长过猛。因此,治理通货膨胀,控制需求,首先就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在控制消费基金方面,要强调消费基金增长应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相适应,并要与可供消费资料相平衡。为了有效地控制消费基金增长,必须从企业、财政、信贷三方面采取控制措施。首先要控制企业分配,严格控制企业工资性支出,要把工资支出与企业经营成果挂钩,严禁盲目调整工资和滥发奖金、补贴;其次,要控制财政的消费基金分配,防止不顾财政收支状况, 盲目扩大工资性投放,更应杜绝用财政赤字支持工资增长;最后,要控制银行信贷,不能用信贷资金去扩大消费,并加强现金管理,减少现金投放,有利于控制消费基金增长。
- 改善供应。通货膨胀的实质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因此,治理通货膨胀除控制需求外,还应在改善供应方面采取积极
措施,通过改善供应,增加商品供应量,以吸收流通中过多货币量,使供给与需求达到新的平衡,因此,改善供应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途径。
改善商品供应,从根本上说需要增加投资,以扩大生产。但是,扩大投资不仅增加商品供应,而且会扩大需求,因此,投资规模要适当加以控制, 不能完全用扩大投资的方法来改善商品供应。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改善供应的重点应放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通过提高效益,以较少的投资,生产出更多商品,增加商品供应量。由于增加的投资少,经济效益高,则会使商品供应的增长超过需求增长,有利于克服通货膨胀。
改善供应还要求调整生产结构,使之适应于需求结构,实现供求结构平衡。如果供求结构不平衡,则会造成一部分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物资大量积压,同时又会有一部分货币购买不到所需商品,货币和商品不能顺利地互为转化,货币流通难以稳定。离开社会需求的生产是盲目生产,它不仅不能够增加商品供应,而且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治理通货膨胀应根据需求结构调整生产结构,不仅要实现供求总量平衡,而且要实现供求结构平衡。这就要求在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在紧缩的前提下,还需改善贷款结构,支持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和市场紧俏短线产品的生产,从而增加有效商品供应, 以治理通货膨胀。
- 理顺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是货币流通稳定的必要条件,而通货膨胀则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必然结果。因此,理顺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途径。
理顺国民经济比例,首先要理顺农、轻、重的比例,根据我国具体情况, 在农、轻、重比例方面,往往过于注重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这种不合理的比例关系,势必造成货币流通不稳定,为此则需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压缩重工业,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而支持和促进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农、轻、重达到新的平衡。农、轻、重协调发展为治理通货膨胀提供前提条件。
其次,要理顺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是国民经济中带有根本性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是否协调,直接影响货币流通稳定。理顺积累和消费的比例,重点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压缩基本建设战线。因为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主要的问题是投资饥饿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 导致积累率过高,引起货币流通失常。为了治理通货膨胀,紧缩社会总需求, 则要求降低积累率,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是保证货币流通稳定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