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对于印度殖民地,英国政府的政策表面上有所不同,但其种族歧视的实质依然未变。1905 年 10 月,印度总督寇松颁布分治孟加拉的法令,引起当地人民的愤怒,全印掀起抵制英货的斗争。同年底,新任印度总督明托上任后便在镇压这场民族运动的同时推行改革政策。英国的印度事务大臣约翰·莫利对此表示赞同。明托将全印立法会议中印度议员的人教增加了一倍,扩大其在财政方面的权力。同时,他还在总督行政委员会中任命一名印度委员。通过这些措施,明托成功地控制了局势。
应当指当,英国殖民当局的改革并不意味着实行民主,而是按照英国政府驻印代表麦考莱 1835 年有关印度教育的备忘录的精神行事。麦考莱主张造就一种协商式的独裁制度,具体做法是允许这样一种的人参与统治,即“具有印度人的血统和肤色,但又具备英国人的志趣、观点、道德观和智能。” 莫利直言不讳地表示他的目标不是要建立印度自治政府,他“根本没有干任何放松控制的事”。显然,英国殖民者的所谓改革实际上是为维护其统治和剥削培植一批亲英的傀儡。
到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大英帝国成功地解决了南非和印度问题,比维多利亚时代结束时显得更稳固了。然而,英国的实力地位已下降, 英国人已对大英帝国能否生存下去表示怀疑。1905 年,一位无名氏写了一本名为《大英帝国的衰亡》的小册子,列举了 8 个致使帝国衰亡的原因:都市生活的优势地位;英国对海洋兴趣的下降;奢侈的风行;品味的退化;人们体质的弱化;宗教和精神生活的败坏;过度征税和浪费;以及英国在保卫帝国方面的无能。威尔斯也于 1914 年不无道理地发生这样的疑问:“帝国将生
存下去吗?”①此后几十年的历史验证了这种悲观看法,大英帝国于 1931 年改组为结构松散的英联邦,英国的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获得独立,昔日盛极一时的大英帝国终究未能逃脱古代各大帝国衰亡的命运,英国也沦落到二流强国的境地。
① H.G.Wells,An Englishman,Looks at the World,1914,P.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