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的变化
工业革命不仅促成了主要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而且引起了从手工生产为特征的旧式工业向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的转变。
棉纺织业是工业革命的先行部门。它率先通过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应用完成了技术改革,进而在 19 世纪 40 年代实现了机械动力的蒸汽化,初步确立了工厂制大工业的优势地位。这一结构转变的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棉纺织业的面貌,从而为 19 世纪 50—60 年代的进一步高涨奠定了基础。在棉纺织业的影响和带动下,其它工业部门也相继开始了由手工生产向机器工业的转变。到 1850 年,这一转变在精纺部门已大体完成,而在呢绒、亚麻和丝织业中则正在加速进行着。采煤业和冶金业的某些环节也先后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如蒸汽鼓风设备和蒸汽锤的应用,实现了冶铁动力的蒸汽化;蒸汽抽水机、蒸汽卷扬机及蒸汽凿井机的应用则部分地解决了采煤业的动力蒸汽化和机械化问题。在内地运输业中,作为机器大工业产物的蒸汽机车和铁路迅速战胜传统的公路马车运输和内河木船运输;在沿海和近海运输中,汽船运输已占据主导地位;在远洋运输中,汽船运输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总之, 至 1850 年,各主要产业部门或已经实现了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的转变,或正在进行着这种转变。这一结构转变使国民经济的基础发生革命性变化,进而引起工业部门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工农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工业革命期间,由于各主要工业部门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先后和快慢不同,它们之间的相对地位随之发生变化。工业革命前,毛纺织业被称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占据绝对优势,而棉纺织业还是一种不成熟的弱小工业。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这种地位逐渐改变。至 19 世纪最初 10 年的中期,两种工业的成品产值已大体相等。①1811 年,棉纺织业产值已占不列颠国民收入的 7%。②可见,棉纺织业由于率先而且迅速地实现了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转变,一跃成为英国工业的主要部门。而毛纺织业则由于机械化的缓慢而丧失了其垄断地位。至 19 世纪中期,毛纺织业产值占不列颠国民收入的比重已降至不足 3.2%。③在 1812 年的英国工业总产值中,采矿业占 6.9%,钢铁业占 9.2%,棉纺织业占 12.2%,毛纺织业占 11%。④同时,交通运输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显著上升。⑤工业革命的展开,使工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工业革命中发生了技术变革的纺织、采煤、冶铁和交通运输业, 在英国工业中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成为英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从而奠定了英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强国的坚实基础。
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长期以来,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东南部地区一向是英国经济的重心。到工业革命前夕,在西北部和中
① ④⑤Deaneand Cole,British EconomicGrowth1688—1959,P.185,P.199,P.239.
② A.E.Musson,The Growth of British Industry,1978,P.78.
③ W.G.Hoffmann,British Industry 1700—1950,1955,PP.18—19.
部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新兴工业,但是,地区经济结构的基本格局没有大的改变。工业革命开始后,由于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以及交通运输业的革新,工业生产逐步打破地域限制,分布于更广大的范围内,尤其是向煤、铁资源较为集中的英格兰西北部、苏格兰南部和威尔士南部等地扩展,形成了像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设菲尔德、里兹、格拉斯哥等新兴工业中心城市。随着工业重心的转移,人口的地理分布也发生变化。工业城市在西北地区的兴起,促使大批人口自东南地区流动到西北地区,人口重心随之向西北地区转移。
经济结构的变化还突出地表现为工农业结构的变化。这一点,可以从职业人口的分配和产值构成两方面的变化来说明。工业革命前,职业人口的最大部分分布于农业部门。工业革命开始后,尤其是进入 19 世纪以后,农业部门的职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采矿业和制造业的相应比重则日益上升。据迪恩与柯尔估算,1801 年—1851 年,不列颠的总职业人口中,农林渔业所占的比重由 35.9%下降至 21.7%,而制造业和采矿业的比重则由 29.7%上升到42.9%。①与此同时,工农业产值所占国民产值的比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801 年—1851 年,大不列颠国民总产值中,农林渔业所占比重由 32.5%下降至20.3%,而工业(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业)所占比重则由 23.4%上升到
34.3%。②这样,到 19 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率先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