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英国的绘画艺术在 18 世纪才自成流派,但一经崛起,便在欧洲艺坛上占有重要地位。19 世纪,英国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政治空气有了一定的改善,资产阶级采取了自由主义政策,各种哲学思想极为活跃,造成了英国艺术繁荣发展的形势,艺术也产生了相应的思潮,出现了理想主义的“拉斐尔前派”和“新拉斐尔前派”。

1848 年某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 3 名青年学生维廉·荷尔曼·汉特、加布瑞尔·洛瑟蒂和约翰·埃维尔列提·弥莱斯聚集在弥莱斯家里闲谈。他们都是文学爱好者,共同的艺术思想使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深觉英国学院艺术陈陈相因,弊病甚多。尤其是自拉斐尔成名以后,人们都以他为榜样,到 19 世纪,艺术更是远离现实。当他们欣赏到一幅意大利比萨大教堂的壁画《死的胜利》时,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认为这种在拉斐尔以前的作品才是认真而朴实的艺术,才是艺术创作的方向。因此,他们认为英国的艺术家应向拉斐尔前的画家学习,从深入自然入手,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中选择宗教和道德题材,歌颂过去生活的准则和特质。于是,他们组成“拉斐尔前派兄弟会”,以示同学院派分庭抗礼。此后,画家柯林森、画家兼评论家斯蒂芬斯、雕刻家伍尔纳等也相继加入,并得到当时著名青年评论家罗斯金的支持,从而形成拉斐尔前派,在英国艺坛上成了一股重要力量。

“拉斐尔前派”的 3 名骨干之一洛瑟蒂(1828—1882)在绘画方面并无太大建树,主要长于写诗,50 年代曾发表长诗《圣女升天》,以唯美的精神赞颂至上的爱情。在绘画方面比较著名的有《升天圣女》,描绘少女在天堂里靠着栏杆俯视下界,等候爱人上来相聚,两个天使在天堂底下现出同情的样子。他的画因公式化而略显空洞。汉特的作品主要有《被雇的牧人》、《巴格达的拉希德的黄金时代》等。

在“拉斐尔前派”3 名组织者中最有成就的是曾被视为“神童”的弥莱斯。他 9 岁即以素描出众获银质奖章,11 岁被美术学院破格录取。1853 年被选为皇家美术学会会员,时年才 24 岁。临终前被任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他的名作是依据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而画的《奥菲里亚》,描写一位自杀的少女浮在水上的形象。为了逼真,他请洛瑟蒂夫人茜达尔躺在浴盆里做模特儿。画面上,奥菲里亚仰睡在水上,手中握着花枝,半开的双唇似乎仍在低唱,绿色的纱裙如浮萍一样飘起,岸上坠落的鲜花似乎缓缓向前流动。1858 年,弥莱斯的另一幅画《盲女》在利物浦展出。《盲女》表现以卖唱为生的盲女与一个给她带路的小姑娘坐在田埂上休息。盲女背后碧绿的田野上

跳跃着小鸟,身边野花在摇曳,天上现出彩虹,但这些对贫穷的盲女来说都是不存在的,属于她的只有一个黑暗的世界。弥莱斯通过精美的写实技巧和明亮的外光色彩,表达了对不幸者的同情。

“拉斐尔前派”强调真实地描写自然,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弊病,希望通过艺术和道德教育来达到改造人心,从而改造社会的目的。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艺术创作的真谛,他们的创作取材于神话、基督教的传说以及某些文学家的作品。他们对现世不满的最终结果是逃避现世,遁入中古社会神秘的幻想中,求得心灵平衡。他们的作品除了用朴实的艺术手法描绘人物的真实感外,并没有什么积极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