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工业的发展

以往,我们在考察手工业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时,只注重于手工工场的专业化和分工。其实,手工工业向机器工业转变的必然性是通过它的一系列特点表现出来的。

首先,部门结构上表现为部门齐全,种类繁多,既包括轻工业,又包括重工业;既包括资源工业,又包括制造业;既包括消费资料工业,又包括生产资料工业。可见,城乡手工业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部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内部各部门相互影响,彼此促进,推动手工业向前发展。

其次,地区分布上表现为广泛性和专业化。英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有相应的手工业。早在 16 世纪,仅英格兰就有几十个村庄的家庭手工业者在成千上万的农舍里从事手工业活动。每一种手工业广泛地分布于许多地区。纺织业几乎遍布英国城乡各地,成为民族工业;冶铁业广泛分布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采矿业则广泛分布于西南部、中部、北部及东北部。城乡手工业的发展把城乡各地卷入商品化的工业生产活动之中,从生产的广度上把手工业生产推向前进,在广泛分布的基础上形成相对集中的专业化工业区。毛纺织业形成了西乡、东盎格利亚和约克郡西区三个中心;采矿业形成了东北部、西南兰开郡、南北威尔士和米德兰等生产基地;冶金业先后形成了威尔德郡、肯特、南威尔士、迪恩森林、西米德兰、北威尔士等中心; 棉纺织业则高度集中于兰开郡。工业区的形成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把农村商品经济引向深入,从生产的深度上推进手工业的发展。

工农关系上表现为结合型和分离的趋势。小地产收入的不足,促使农民从事其它非农业活动。季节性的农闲以及非农耕地区的就业不足,为城乡家内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大部分手工业活动是由农民手工业者在农闲时间从事的。瑟尔斯克的研究表明,在 16 世纪,近一半的农业人口在农闲时从事手工业活动。劳动力在工农业活动之间季节性地流动。城市手工业在劳动力来源上也依赖于周围乡村。城镇手工业正是不断地雇佣乡村的外来劳力,才逐步将行会手工业转变为家内手工业。①施鲁斯伯里和布里斯托尔在其近邻的村社里雇佣的劳动力非常多。②即使一些以工业活动为主的独立小手工业者,仍保有一小块土地,以便在工业活动缩减时耕种,补充其家庭收入。③然而,手工业者的这种双重身份,毕竟具有过渡性。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也在进行着。这种分离是通过农业和手工业两方面的变革来实现的。一方面,农牧业的发展将游离出来的剩余劳力转向工业方面,同时农牧业生产的商品化又使一部分农民手工业者无须再经营小地产,从而变成专门的工业劳动者。另一方面,手工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使农民手工业者无力顾及农业生产,只能专门从事手工业活动,同时也使一些小手工业者无力经营手工业,从而变成工资劳动者。可见,农牧业的变革和手工业本身的发展,都具有推动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的内在趋势。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正是这种内在趋势发展的结果。

生产体制上表现为多样性和过渡性。首先,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组织形

① G.E.Musson,The Growth of Brifish Industry,P.15,P.23.

②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第 33 页。

③ L. Moffit,England on the Eve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40—1760, 1963,PP.53—54.

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采矿、冶金等重工业部门,较大企业的发展快于纺织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其次,每一部门又是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以毛纺织业为例,较低层次的是由老板兼工匠的独立手工业者所组织的独立家庭手工业。在这种形式的手工业当中,生产的组织者亲自参加劳动,自己拥有少量资本,从羊毛商那里购进原毛,在家人和几个帮工的协助下从事生产。较高层次的是由商人资本家控制下的分散的家庭手工业工场。呢绒商插足于家庭手工业之中,雇人参与生产过程的某些环节,经手加工者已丧失实际上的独立性,成为受雇于呢绒资本家的工人。①呢绒资本家因而获得了“商人企业家”的称号。最高层次的一类手工业是集中的手工工场:一批完全靠工资为生的专职工人,按照不同的分工,组织在一个集中的、装有资本设备的厂房里从事协作生产。②呢绒资本家控制了原料、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及商品销售的一切方面。再以采煤业为例,在东北地区出现了若干家雇佣几百人乃至上千人的大企业,而在内地的许多矿区,则普遍存在着不过十几人的小企业。这种多种形式的并存,是一种动态的共存,本身就具有明显的转变趋势: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生产日益集中,设备日益资本化,从而不断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这种转变达到一定阶段,必然要产生机器工业。

①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第 41—43 页。D.C.Coleman,The Econo- my of England 1450—1750, P. 71.

② D.C.Coleman,The Econony of England 1450—1750,P.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