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832 年改革辉格党的改革方案

12 月初,格雷授命达勒姆、罗素、格雷厄姆、邓坎农 4 人起草改革法。

据格雷厄姆后来回忆,当时他们从内阁得到的指示是:改革措施要“达到足以满足公众的舆论,为抵御进一步改革提供可靠保证,但又必须以财产为基础,以现有选举权和地域划分为基础,这样才不致冒破坏(现存)政府形式的风险。”③

人们对辉格党政府并不抱太大希望。近 10 年来,罗素是辉格党中最热衷改革的政治家,但他在几个月前提出的议案不过是把少数几个席位转给大城市,根本不涉及选举权问题。四人委员会中,只有达勒姆还稍稍得到激进派信任,但这也无济于事。更重要的是,格雷政府是历届政府中最贵族化的政府。内阁中除两个人外,所有大臣都是大土地贵族,或大贵族的儿子,而那两个不是贵族的阁员,仅格雷厄姆一人就有 2.6 万英亩土地。对这样一个政府,人们能期待些什么呢?因此,激进派冷眼旁观,不抱幻想;托利党则镇定自如,量格雷也不会走多远。

但 3 月 1 日政府公布草案时,却使全国大吃一惊。改革派欢欣鼓舞,保守派发誓要血战到底。政府到底提了个什么方案,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呢?它有 3 条原则:一是取消衰败选邑,把席位转给大城市和各郡。以 1821 年人口

普查为据,居民数在 2000 人以下的 60 个镇失去选邑资格,2000—4000 人的

47 个镇各失一个议席,这些议席分配给 1 万人以上而没有选邑权的大城镇,

以及 15 万人以上的大郡县。二是扩大选举权,实行财产资格制。除原有选民

外,在农村凡是年收入 10 镑以上的公簿持有农和 50 镑以上的租约农,城镇

选区年值 10 镑以上的房产持有人均拥有选举权。三是减少议员总数,从 658

席减为 595 席。由此可见,这个提案的“中等阶级”性质很重,它基本上满足了中等阶级的要求。

辉格党之所以做如此大的改革,其目的格雷说得很清楚,是为了“把社会的中间阶层联合到上层中来,共同热爱并支持国家的制度和政府,这件事具有头等重要性。”①为什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革命,只有避免革命才能拯救现存制度。辉格党是贵族,一方面要维持垄断政权的寡头制;另一方面,他们对它的弱点又知之甚深,知道它社会基础不雄厚,在财产和人数方面都很单薄。1830 年事态发展更使他们深信革命形势已经形成,若不立即采取措施,一切都将在革命的狂飙中荡然无存。所幸的是,中等阶级虽已觉醒,劳动人民亦在骚动,但局势尚未发展到中下层人民结盟的地步,所以还没有爆发英国的“七月革命”。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树中等阶级为敌不如拉他们为友;一旦中等阶级自己得到满足,就会站在财产和秩序一边来,成为贵族制度的卫护士。出于这种信念,辉格党愿意主动后退,让中等阶级进驻自己的防线。正因为如此,格雷才说:“不做点什么是不可能的,但做得

③ Charles Stuart Parker(ed), Life and Letters of Sir James Graham, 1907, P.120.

① E.P.Thompson,op.cit.P.899.

不足以满足公众期望⋯⋯比什么都不做还要糟。”①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政府对起草委员会的指示,也才有起草委员会的自白:“⋯⋯满足一切合理的要求,同时立即并永远消除社会上有理智而独立的那部分人抱怨的理由。”②

其次,还必须考虑到辉格党自身的利益。罗素曾说过,假如改革后的议会提出的第一个动议就是再来一次改革,那么辉格党就失败了,就要垮台。“假如按照我过去的计划,加顿和萨勒姆各保留一个席位,那么改革后议会的第一个议案,不就是拿掉这些地方余下的议席吗?”③从这一点出发,辉格党认为他们的提案必须是“永久”的,至少经得住 40 年。在 40 年时间里贵族制不受新的威胁,辉格党就算坐稳了。

辉格党提案受到全国的普遍欢迎。一般老百姓都对议会辩论十分关心。据记载说,人们往往在吃饭时捧着饭碗到街上打听消息,乡下人则步行几十里进城探问,或几个人合买一份报纸看。方案提出后,激进派领袖纷纷表态: 伯明翰同盟于 3 月 7 日召开群众大会,向国王和议会发出贺信;亨特原则上表示支持;科贝特被政府指控为煽动农人暴乱,正在等候审判,但他也写文章赞扬法案,同时也指出它的不足;最后,正以分裂国家罪受到起诉的奥康奈尔也宣布赞成法案,使政府得到了爱尔兰的坚定支持。唯一反对法案的是伦敦的工人激进派,这在上文已经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1831 年 3 月 23 日,法案以一票优势通过二读,从而进入小组委员会阶

段。但 4 月 20 日托利党议员盖斯科因的一项修正案击败了政府,这预示法案在三读时可能失败。于是,在辉格党政府要求下,国王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

大选强烈地表现了人民的情绪。“法案、法案、完整的法案”这一口号提出来了,改革派到处胜利,反改革派纷纷失败。伦敦的 4 个议员中本来有一个反改革派,选举开始的第二天,他就被迫退出了竞选。多佛市头一天就选出两名改革派议员,当地长官威灵顿未能控制局势。索思沃克的改革派议员威尔逊支持改革法,但又投票赞成盖斯科因修正案,因此他虽然是格雷的挚友,却仍未能幸免于失败。盖斯科因本人更惨,他在利物浦市当选议员已35 年,这一次,选举开始仅 10 个小时,他就不得不认输。大选中托利党惨

败,辉格党则控制了局势。英格兰 40 郡 82 席中,辉格党全胜的有 35 郡,托

利党总共只得到 6 席。许多即将失去选邑权的村镇也选出了改革派议员,他们到议会来,唯一的使命就是投票取消自己的席位。由于国王解散了议会, 伯明翰同盟给他写感谢信。在他们看来,“国王⋯⋯虽不在事实上,却在原则上是同盟的一员,他同意了同盟提出的每一项改革措施。”①正因为如此, 伯明翰同盟号召各地保持安定,说对改革最好的支持,就是什么都不要做, 静等国王和政府放手改革!

大选结束后,政府得到 134 票的多数,下院的绝对优势建立起来了。6

月 24 日,罗素提出第二次改革案,内容几乎与第一次完全一样。在辩论中, 尽管托利党拼死抵抗,逐字逐句反复争夺,也尽管皮尔披挂上阵,亲自组织一次次反扑,但法案还是轻易通过,没有遇到多少麻烦。9 月 22 日,法案提

① Donald Read,TheEnglishProvince,1964,P.85.

② Norman Gash,Aristocracy and People,1979,P.147.

③ John Prest,LordJohnRussell,1972,P.42.

① Carlos Flick,The Burmingham Political Union and the Movements for Reformin Britain,1978,PP.55—56.

交上院。

反改革的托利党贵族,此时只有上院可以掘壕据守了,议会改革触犯利益最大的就是这些人,他们当然要拼死一战,准备借上院否决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