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规范的形成

集体规范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机制主要有模仿、暗示、从众、服从和认同。

第一,模仿。模仿是对榜样的一种效仿行为,模仿一般都是出于自愿, 有时还可能是无意识的。产生模仿行为的条件是:①榜样的提供;②榜样对主要具有足够的影响。

榜样对主体是否有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它对主体是否具有参照价值。只有当某人或某事使人感到确有学习效仿的价值时,它才能真正成为榜样。在学校中,领导者若能成为教师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就能有力地促进集体规范的形成。

第二,暗示。暗示是一种通过隐蔽、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行为过程。通常可通过言语、表情、行为和情境等多种途径来进行。不同的人因主、客观影响因素不同,受暗示的可能和程度也就有很大的不同。学校管理中如能成功运用有关规律,就能有效地促进学校集体规范的形成。比如,领导者的以身作则就是一种行为暗示,表扬、批评的运用是一种言语暗示,其效果同领导的威信有直接关系,领导的威信越高,暗示的效果就越好。

第三,从众。从众是一种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使群体成员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在群体中经常发生从众行为的人数比例大约在 40%左右。从众现象的产生同个体的性格特征、认知水平、自我意识和生活经历等因素有关,少数人有时还会表现出反从众的倾向。学校领导者若能团结一致,形成一个核心,并在教师中建立一支骨干分子队伍,来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各项工作的开展就能比较顺利。当然,对从众行为的消极方面也要加以限制。当学校中出现不正之风或少数人持有正确意见时,领导者要敢于旗帜鲜明地抵制歪风邪气、支持少数派。

第四,服从。服从是一种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行事的社会行为,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从众是因某种非强制性影响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服从则是由于某种强制性影响(如纪律、权威、制度、命令⋯)而接受他人意愿。服从可以是对组织,也可以是对个人。服从包括被迫的、盲目的和自觉的三种。在学校中必须提倡自觉的服从,防止机械的盲从,尤其要防止“唯命是从”的现象。这样才能使集体规范的形成建立在高度理智行为的基础上。

第五,认同。认同是个体对其它对象(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在认知、情感乃至行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接纳和同化现象。认同的基础是认知,核心是情感。只有当主体意识到与认知对象之是在根本利益、价值体系、奋斗目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从而在情感上愿意接受时,才会产生认同现象。群体成员的许多重要情感和行为,如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等,都要以此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个人才会把自己看做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才能同集体休戚与共、荣辱相依。一所学校及其领导者只有取得广大教师的认同,才能使组织要求成为全体成员自愿遵循的集体规范,使组织目标转化为每个成员自觉接受的个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