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 饪

中国年节食俗的特点

年节食俗是风俗的内容之一,从历史的意义而言,它集中表现着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古老文明,中国传统的年节食俗,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

历史性。中国有灿烂辉煌的古代饮食文明。年节食俗有一个世代相袭、发展演变的历程。旧时,在河北、河南、陕西等地,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 人们都有“祭灶”的风俗。这一天,人们要买糖果,烙灶馍,饮灶酒,以祭灶神。这一风俗显然是从先民利用火及发明厨灶的史实脱衍而来。

全民性。风俗是有着共同心理素质的多数人参与的场面壮观的社会活动。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中国古籍中,有关历代节日食俗场面的记载不绝于书。

节令性。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即有“四时八节”的说法。饮食讲究节令, 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夏季饮食,人喜清爽;冬令饮食,人喜醇香。古人主张饮食与节令相合颇有科学道理。

多样性。中国年节食俗的多样性,集中表现在应节食品上,如宋朝人庞元英的《文星杂录》记载说:“岁时节物,元日则有屠苏酒、五辛盘、咬牙杨,人日则有煎饼,上元则有丝笼,二月二日则有迎富贵果子,三月三日则有镂人,寒食则有假花鸡球、镂鸡子、子推蒸饼、饧粥,四月八日则有糕糜, 五月五是则有百索粽子,夏至则有结杏子,七月七日则有金针织女台,乞巧果子⋯⋯”

传说性。中国年节食俗中的每一个节俗或应节食品,大都有着内容新奇、趣味隽永的神活和传说,反映了年节食俗的由来和起源。例如每年农历七月十六,传说是三国时代诸葛亮的生日。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古老茶区勐腊县, 当地人每到这一天就要饮茶赏月,以纪念孔明教育士兵植茶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