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话“年糕”

年糕是春节的应时食品。农历新年前的几天,许多人家就开始忙着蒸制各种“年糕”了。城镇的糕点馆子和作坊,就更加忙碌,制作各种精美的“年糕”和各种糕点,准备出售。有意思的是,吃年糕的习俗不光汉族有,我国几十个民族,几乎都有吃“年糕”的习俗。到得后来,又发展成了各种糕点, 名目更为繁多。过年吃年糕的习俗,据传从周代开始,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由于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所以后世过年吃年糕,就含有祝贺五谷丰登的意思了。吃年糕还有取“年高”长寿之意。然而也有另一种说法:中国在农历九月九日。我国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在汉代,人们是“重阳节”登高日吃糕,取吉祥如意之意。

根据各方面资料和文献来看,中国人吃糕,因逐渐变为主要是在过年时吃,故取名为“年糕”,或“年年糕”。这种风俗,到底始于何朝、何年? 何人创制?已无从查考了。

有据可查的是唐代《南都左事》中载:“元宵夜,唐太祖赏灯华,回元庆宫,宫人献糯米糕,太祖食而甘之,即传旨,着御厨连夜制一百块,分赐各勋旧,以示同乐。”在宋代已广泛普及于宫廷、官府与民间。到明清两代则更加盛行。明朝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当时的北京人, 每于正月元旦,就要吃“粘粘糕”,这是一种黄米糕”取“年年高”的谐音, 讨个口彩,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以水磨年糕最为驰名。制法除蒸、炸之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则甜、咸都有。

年糕发展到现在名目之多,实在有点惊人。光上海年节供应的年糕,就有“定胜糕”、“龙凤糕桃”、“八仙对桃”、“万果松糕”等不下二三十种:还有北方城镇的白糖饦;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渔乡的水磨年糕;山东的枣糕、黄面窝窝;河南的枣馍糕;广西的粉糕、米花糕;贵州的糯米糍糕;宝岛台湾的红龟糕等,各地的品种还有白糖桂花年糕、红糖年糕、油脂百果年糕、枣子年糕、会锦年糕等等,简直数也数不清。

年糕的吃法多种多样,蒸、煮、煎、炒、煨、烤、炸,各具特色。现介绍两种吃法。凡属糯米糖年糕类,可取适量,切成五分厚的块,另备鸡蛋清加少量料酒打搅均匀,用筷子夹起年糕块逐一放入蛋清液中滚煎,入热油锅炸至两面金黄起锅装盘,撒上白糖,即可食用。凡属水磨年糕(淡)类,可与瘦肉、冬笋、榨菜等共炒;亦可用菠菜、荠菜、韭黄等共炒。若加鲜汤或

水煮食,即可为“汤年糕”其味更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