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特和哈里斯的并购奇迹

并购可以促进企业变化,这在高尔特和哈里斯公司的发展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高尔特公司在其 1983 年年报中宣布:“高尔特公司将在 1984 年完成公司历史上最实际的改革,从多种工业品制造商转为全部生产电子产品的公司。”记录证实了他们的声明。

1980 年,当比尔·耶尔维萨克开始掌权时,高尔特公司还是一个销售额

1.24 亿美元和盈利 420 万美元的电池和引擎设备公司。1984 年,其销售额已达 15 亿美元(平均销售额增长率为 17%),收入为 8600 万美元(平均增长率为 21%)。从 1987 年到 1989 年,其年销售额达 20 亿美元,而收入达 2.2 亿美元。而且高尔特公司开始不生产电池和汽车备件了,而正向电子产品方面进军,如砷化镓芯片、电子医用产品(如插入式血压测量系统)、32 位微处理机、成象和制图软件,这是自动设计的关键,也是工厂自动化的关键。如果高尔特公司仍然停留在电池和发动机备件的生产上,那么它毫无疑问地只能是现在高尔特的影子了。

实际上,高尔特公司在比尔·耶尔维萨克接管后经历了两次变化。第一次是在他刚刚进入这个王国的时候,高尔特公司收买了克莱维特公司,一个锗半导体公司。克莱维特也制造电池和其它工业产品。耶尔维萨克为这家虚弱的公司付出了一笔高于赢利 20 倍的巨款,也正因为如此,使耶尔维萨克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电子行业。1977 年,高尔特公司兼并了资本 5.03 亿美元的 ITE 帝国公司,一家生产电闸和其他配电产品的公司。当电气产品扩大了高尔特公司的电池生产线的时候,第一个“新高尔特”就形成了。但事情并没有像高尔特的预料那样发展。石油价格上涨,作为 ITE 老客户的公用事业部门削减了他们的订货。利润和收益开始滑坡。利润在 1978 年为 1.01 亿美

元,到 1980 年竟降到 7300 万美元。一切控制业务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常务董事们离开了,董事长也离任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比尔·耶尔维萨克进行了第二次变革。正如英国杂志

《今日管理》所说,“随后的一年(1981)比尔·耶尔维萨克做了一件离奇而了不起的事情。他将整个公司肢解了”。对英国来说,这是离奇的举动, 而美国投资界却认为“这简直就是轰动一时的创举。首先,能够感觉到重新部署的需要是很有洞察力的。有胆量进行这样的布署就更有勇气,而切实实施这一部署,华尔街认为这是高明的一招”。

谁能否认这是勇气,高尔特公司以 3.75 亿美元卖掉了它的价值 4.85 亿

美元的工业集团,同时又卖掉了销售额为 1.02 亿美元的公司的另一部分。销

售额 1980 年为 22 亿美元,到 1983 年已经跌到 16 亿美元,而收入基本持平,

但他们手头却有了流动资金,债务/资本之比从 1979 年的 41%下降到 1983 年的 26%。

高尔特公司又通过兼并系统工程实验室(它制造超小型微机)、美国微机系统公司(它生产一系列特殊用途的集成电路)、德安查系统公司(它制造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高效影相加工系统)、康比昂公司(它曾为美国电报电话公司高性能 UNIX 系统设计软件)、戴克希尔公司(它制造砷化镓场效应变压器),确立了自己在电子工业中的牢固地位。而且不久,就在高尔特公司摆脱了较成熟的防御性产品(如高压开关设备)之后,他们渡过了十分困难

的时期。

股票市场早已把这一切视为“高明冲击”,股票价格由每股 10 元升至每

股 70 元。到 1984 年底,《华尔街杂志》报道说:“该战略已经起了作用, 因为许多分析家已对该公司表示乐观。”范刘·拉埃投资咨询服务中心曾预计到 1987~1989 年之间,股票可从每股 70 美元提高到 100 美元。美国汽车公司前董事长罗依·查宾说,高尔特公司魔术般的变化“简直是一次小的工业奇迹”。

哈里斯公司是一家在费罗里达州梅尔本有 20 亿美元资本的电子和通讯公司。在公司所有的产品经营中,它都处于市场和技术的领先地位,但在其发展初期并非如此。在 1967 年,哈里斯公司叫哈里斯·因特泰普,虽然它有制造收音机和电视台发射机的小业务,但是它还只是以克利弗兰为基础的机械印刷机的一家生产商。后来,哈里斯公司经历了《福布斯》杂志于 1980 年所说的“非凡的蜕变”。

今天的成长阶段要追溯到 1967 年,当时公司是以克利弗兰为基地,名叫

哈里斯·因特泰普印刷机公司,它的董事长是 64 岁的乔治·S·戴佛利,公

司当时销售额不足 1000 万美元。展望未来,戴佛利正确地想到了印刷文字和口头文字在电子行业的结合,而且认识到他必须把电子技术诀窍引入机械印刷过程。

戴佛利和他的合法继承人,理查德·B.杜勒斯总裁,花了 5600 万美元收买了以佛罗里达为基地的雷迪埃欣有限公司,一家高技术空间和军工公司。戴佛利的做法代价高昂。收买雷迪埃欣有限公司的价格超过纯财务建议

的价值,不断引进新产品的费用砍掉了收入,使公司从 1968 年到 1975 年的效益基本持平。

然而事情有了突破,销售额从 1975 年的 4.79 亿美元上升到 1981 年的

15.5 亿美元(年增长率 22%),在同一个时期,收益从 90 万美元上升到 9180 万美元。尽管 1975 年是公司收入很坏的一年,但这仍是一个了不起的记录。

哈里斯公司开始采用它新的电子学技巧,并把这些技术引入整个国家的报纸印刷所,试图以电视终端代替打字机。除此之外,哈里斯公司改进了传真照片的发送技术。简而言之,它用新技术向自己旧的腹地进攻。

但印刷业也没有被忽略。1980 年,哈里斯难于满足其价值 25 万到 500 万美元的卷筒纸偏转印刷机的订货量,这种机器是取代老铅字印刷机的。

随着公司继续成长,它利用其国防工业的经验,进一步与通讯技术结合。1980 年,哈里斯公司与法利农公司合并,法利农是一家高技术电话设备公司,哈里斯公司通过此举发展了电子元件的制造能力。1980 年它的集成电路的销售额在美国名列第十位。同时哈里斯声称它的利润仅次于英特尔公司, 名列第二位,而德克萨斯仪器公司、范查尔德和摩托罗拉公司远在其后。公司自己声称自 1962 年步入电子业以来,他们只有一年没有盈利。

所有迹象说明哈里斯公司已经开始了它的第二次变革。它开始涉足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施乐公司和当时王安公司正在角逐的领域——办公室产品。尽管刚起步时仍然艰难。为了搞出第一个系统,软件解决不顺利,拖延了很多时间,到真正走上市场的时候,产品还不具有真正的优势。为了支持它的地位,哈里斯公司购买了拉尼尔公司 2.8 亿美元股票。拉尼尔公司曾经在文字处理系统市场里占上风。为了支付收购费用,哈里斯公司卖出了它的防御性的老产品生产线——印刷机生产线,换取了 2.3 亿美元的现金。这一

举再次挫伤了正常经营和股票价格。但是范刘·拉埃投资咨询服务中心肯定了这一做法,并认为销售额在 1997 年到 1999 年间可望超过 30 亿美元,而收

益达到 1.9 亿美元。如果哈里斯公司能够达到这个目标,这就是一个公司成功地同时执行进攻和防御战略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