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太平的飞速发展
香港第一太平实业公司是印尼首富林绍良的控股公司,为印尼第一太平集团的子公司,其业务遍及贸易、零售、地产、通讯和金融 5 大项,包罗了当前香港的热门行业。其中,太平公司的银行业完全是通过收购,以现成的三家银行为基础,加以合并改组、改进、实施有效的现代化银行经营管理, 才得以飞速发展壮大的。它的进取与发展,十分引人注目。
最初,第一太平实业公司作为印尼第一太平集团的离岸银行与金融业务的控股公司,集中在亚太区发展业务,一直在港物色收购一间银行,从而开始了一段曲折的收购历程。
第一太平实业首先收购的是康年银行。康年银行是一家在 1986 年发生问
题的银行,这家小银行创业于 1922 年 5 月,初名康年储蓄银行,归台山人李炳超家族的中国康年人寿保险公司控制,持有康银的 30.6%股权,是一家当时只有 4 家分行但很得美国四邑籍华侨信任的小银行,业务主要集中于李氏家族的生意。李氏家族对银行是家族式的保守经营作风。出现危机主要是受一笔船务贷款无力偿还的影响,致使康银出现大笔坏帐,需进行大幅对冲, 以致实收资本及内部储备由 1984 年底的 2.6 亿港元降至 1.3 亿港元,减幅高达 50%,因而陷入困境,急需寻求注资补充。由于这笔高达 1 亿余元的坏帐, 使康银 1985 年度亏损达 0.97 亿港元,这对康银这样的小银行显然非同小可。
1986 年 7 月,康银首次宣布与鹏盛公司达成注资协议。而在此之前的四
五月间已曾一度传出深圳发展银行与南油深圳服务公司注资 2 亿港元,收购
康银一半股权的消息。此时却突然转为由港商陈永杰以鹏盛名义注资 2.3 亿
港元签署了意向书。但是,到 7 月底,事态又起了变化,第一太平实业与康
银协议,以不超过 1.5 亿港元收购康银全部已发行股份,每股收购价为 150 港元。
第一太平这次突袭式的收购行动,前后只用了一周的时间,昼夜不停地工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一击,抢先从鹏盛手中夺得康银,出人意外。
第一太平完成收购管理的同时,对原来银行架构大加整顿,裁撤 3 间亏损分行,另设两间新分行。1987 年度便转亏为盈 0.49 亿港元,年底总资产值 11.79 亿港元,增长 169.2%,总存款 8.55 亿港元,增长 128.6%,面貌一新。于是,第一太平又进一步把目光注向新的收购对象远东银行。
远东银行是 1959 年由南洋巨富邱德拔一手创办的远东钱庄发展而来,拥有 33 家分行。1985 年的“海托震荡”波及到远东银行,使其压力沉重,谋求增资伙伴。当时邱家控股 60%,招商局持有 25%,因而一度有招商局增购3~4 成股权从而控有远行的传闻。到 1986 年 6 月,终于由国银亚洲集团以
- 亿港元收购了远东银行的 65%股权,邱氏持股减至 25%,成为第二大股东,国银亚洲集团随后对远东银行进行了为时半年的内部重组及调整分行网,计划利用原来广布的分行网与国银亚洲发展贸易贷款业务。
收购远东后,国银亚洲主要经营零售银行、商人银行及证券业务。谁料1987 年大股灾中,远东银行遭受不小损失,年度出现 1000 万港元的亏损额,
一些客户受到重大损失,以致 1988 年出现呆帐 2.96 亿港元,相当于资本额
的 2.3 倍。股价急跌,资产净值经渣打银行重估后每股只剩 0.07 元。国银亚洲集团检讨后,发觉管理香港金融部门不易,权衡利害,决意放弃香港业务, 有意将香港国银亚洲连同远东银行出售。
1988 年 10 月,第一太平实业宣布已与国银集团协议,以 2.05 亿港元购入国银亚洲 50.01%股权。它的收购,目标是放在国银亚洲所持 73%的远东银行股权及远东银行的 35 间分行网,计划与远银、国银合并成为占有较大市场比率的本地第六大银行集团。在第一太平收购后的经营下,1989 年度远东银行亏损 0.18 亿港元,比上年度 0.79 亿港元缩小,如非收购合并远东银行费用支出近 0.4 亿港元的话,当年营业已转亏为盈。1990 年度,也是与远银合并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第一太平盈利 0.47 亿港元,资产总值增加 33%, 达 105.31 亿港元。跟着 1991 及 1992 年度盈利又分别增至 1.1 及 1.65 亿港元,增幅 63.4%及 50%。第一太平经过 80 年代连串收购,完成合并重组以后,三年来集团盈利突飞猛进,反映它不但收购眼光高明,而且银行业务的领导与经营亦属一流水平,它因此在 1989 年度获得香港第四届最佳市场推广金箭奖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