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家公司为何落入他人之手

胜家缝纫机公司开创于 1850 年,是美国第一家国际公司,1913 年,胜家缝纫机年销售量达 250 万台。胜家缝纫机被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机械”。印度圣雄甘地称胜家缝纫机是“少数有用的发明之一”。沙皇亚历山大

三世命令工人为皇家缝制 25 万顶账篷时,特地吩咐要用胜家缝纫机。美国人理查·拜尔南极探险时,忘不了带上三台胜家缝纫机。

到 1940 年,胜家缝纫机已遍及世界上近百个国家,世界上每三部缝纫机中,其中两部就是胜家缝纫机。胜家缝纫机真可谓世间有名的“巧手”。胜家缝纫机上红色的“S’商标,也为世界不少家庭所熟悉。

但时至 80 年代,胜家缝纫机变得黯淡无光了。1986 年,胜家公司董事会不得不宣布:胜家公司将有 135 年光辉历史的胜家缝纫机业务转手他人。公司创办人埃莎克·迈登·胜家是德国人的后裔,从小吃了不少苦,为

了生存,当过苦工、搬运工、码头工,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1849 年,他贷款 40 美元,开始了缝纫机的研制工作。1850 年胜家缝纫机投放市场,没过多久,便获利 1300 万美元。遗憾的是,在艰苦的日子里因金钱匮乏而压抑着的享乐欲望,骤然迸发出来,使他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在董事会的谴责声中,胜家离开了公司。胜家公司并没有因为胜家的离去而使业务受到大的影响。

二次大战前,胜家缝纫机占领了日本缝纫机市场的 90%,日本缝纫机业根本构不成威胁。胜家公司根本没有料到,战后的日本政府已暗下决心,要扶持本国的缝纫机业,与胜家公司决一雌雄。

战后的日本,大量设施如机床等由军工转为民用。这些设施大多分布在小作坊,精密度较差,但工人的操作技术比较熟练。这些技术工人由于生活所迫,愿意在低工资的条件下工作。此时,日本政府了解到美国市场上胜家缝纫机脱销。如果日本缝纫机业能迅速发展起来,不仅能取代进口,解决部分就业,而且可以赚取外汇,打入国际市场。

在日本政府的指导下,有关部门进口了十五台胜家缝纫机,然后将其拆解测量,制成图纸,再组织各机械厂、小作坊仿造。每个小作坊只生产其中的 1 至 2 件零件,最后由专门的装配厂组装。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日本政府对进口缝纫机先进生产线的企业或个人进行财政补贴。这样做,见效非常快,到 1940 年月均产量约 3 万台,其中 1/3 供出口,1951 年月均产量 13.5 万台,出口达 8 万台;缝纫机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1950 年

每台缝纫机售价为 40 美元,到 1960 年只卖 12 美元。这些价廉物美的缝纫机象洪水一样涌进欧美市场,欧洲厂商为之谈虎色变。胜家缝纫机不仅被挤出日本市场,连根据地美国市场也被日本缝纫机侵占过半。

胜家这时才急起反击,但为时已晚。

胜家离开公司之后,曾为胜家公司立下汗马功劳的道格拉斯升任公司主管。道格拉斯极端保守,唯恐任何新的更动和变革都会给胜家缝纫机的霸主地位带来不利。他的后继莱特纳更是如此,从不敢走出前任的框框,片面地坚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下道工序是消费者”等观念,忽略了对市场变化的调查和研究,致使产品严重老化,丧失了其应有的竞争力。

二战后,欧美大陆居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许多家庭妇女纷纷走上工作岗位,成衣购买量在生活费支出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缝纫机已成为贫困家

庭的代名词,即便是需求,追求的也是高档、新颖、现代化的能作为摆饰品的现代缝纫机。面对市场的巨大变化,不少厂家很快开发新产品,以吸引消费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胜家缝纫机几十年一贯制,直到 1985 年,生产

的缝纫机仍是 19 世纪设计的产品。这样,后来居上的竞争者纷纷夺走了胜家缝纫机的市场。胜家公司,开始了令人难以相信的衰败过程。

在危难关头,胜家公司于 1985 年选出了卡佳担任总经理,希望他能带领胜家公司走出阴影。上任伊始,卡佳给公司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好日子没过多久,胜家公司就因为卡佳粗鲁的管理而陷入更严重的窘境。

卡佳原系巴顿将军手下的一名下级军官,他对巴顿将军的治军方式佩服得五体投地。上任不久,就将巴顿“畏惧式”的管理方式照搬到公司的业务管理上。他说:“我自己的理论是企业只需要单一的领导,不需要委员会。如果执行首脑缺乏支配的个性,他应该滚蛋。”他不愿授权给现场管理者, 喜欢独自享用支配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的权力,过几个月就要下一道没有经过协商,或只有一点点商量余地的重要命令,到头来,公司雇员一个个地隐瞒他们的意见,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从而造成卡佳决策上接二连三地失误。

1963 年,卡佳决定以 18200 万美元的价格买下生产机械计算机的费登公司。但没过几年,电子计算机便如雨后春笋一样,充斥市场。费登公司的基本产品——机械计算机却日渐落后陈旧,成为沉重的负担。

1964 年,卡佳强迫命令费登公司开发胜家公司的一位资料经理发明的一种用来搜集零售点销货和存货的系统设备,后来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放钱不赀的生意,仅此一项,就使公司损失了 6000 万美元。

除此之外,他还盲目地收购其它公司,这些公司业务范围包括精密设备、家庭设施、房屋建筑、冰箱和洗衣机制造、邮购商店等。没有主功的方向, 什么都想搞,结果精力分散,资金短缺,优势无法发挥,到头来两手空空, 债台高筑。1974 年,胜家公司亏损 1000 万美元,负债 1.5 亿美元;1975 年, 亏损升到 5000 万美元,总债务超过 10 亿美元。在窘迫中挣扎的胜家缝纫公司,只好抛下它赖以成名的胜家缝纫机,转向其它商品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