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永庆,一个从台湾茶山上冲出来的穷小子,出身贫寒,经历曲折,但经过顽强拼搏,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超级富豪。在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1988 年的评比中,王永庆以 40 亿美元的财产,名列第十六位。
王永庆于 1917 年出生在台北县新店镇的一个贫苦家庭中,父亲是个穷困潦倒的茶商,母亲是个农民。由于家庭贫寒,他只读到小学毕业就外出谋生。他办过米店,开过砖厂,经营过木材生意;1953 年与人合伙经营塑胶(PVC) 业务,并一举成为世界塑胶业的巨子,并将业务逐步扩展到银行、报业、木材等领域。不凡的经历,巨大的成熟,为他带来了一顶顶桂冠:“台湾的松下幸之助”、“世界塑胶大王”、“经营之神”、“亿万富豪的巨富”等等。
从 16 岁开始做米店生意到 80 年代这 50 多年的时间里,王永庆完成了从白手起家到成为超级世界富豪的过程。巨大的成功固然有赖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但他那善于变被动为主动的经营风格,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他事业关键时刻的事例,足可予以佐证。
当王永庆 15 岁小学毕业时,因家贫不能继续求学,只好背着行李卷去了嘉义,被一家米店雇为小工,为人送米。这是他走向辉煌的第一步。但他不满足于做一个雇员,于是一边卖力工作,一边暗中观察米店是怎样经营的。时间一长,他就想:我也能开一家米店。此后,王永庆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点钱,加上父母的帮助,16 岁的王永庆终于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米店。
但生意并不好做。他的米店是新开张的,规模又小,很难与那些老字号的米店竞争,因此米店开张初期生意冷淡。
面对这种不利的被动局面,王永庆既没有打退堂鼓,也没有惨淡维持, 而以主动进取的精神,采取全新的服务方式,与那些老字号米店一决高低。他一改过去米店的被动经营方式——坐店售米,而采用主动经营——免费送米上门。他从小处着眼,处处为客户着想。每次送米到客户家时,他总是主动把客户缸里剩下的旧米倒出来,把缸清理干净,再把新米装进缸里,把旧米装在上面,客户看了非常满意。在装米的过程中,他一边干一边与客户聊天,打听到客户家里一般有多少人吃饭,每天大约用多少米,回去后集中记在一个本子上。等到估计客户家中的米剩下不多时,就及时提醒客户是不是要送米了。这种服务,马上受到客户的拥护。很快,一传十,十传百,顾客纷至沓来,他的米店也越来越兴隆。
投资 PVC 使王永庆一举成名,而他能够取得巨大的关键则是他那善于变被动为主动的经营风格。50 年代的台湾,经济开始复苏,工业急待发展,但由于资源匮乏,许多工业原料都需依赖进口,塑胶(PVC)原料便是其中之一。因台湾当局考虑到公营效率不如民营高,因而决定进行民营。但是,台湾当时的大多数企业家却认为,投资塑胶业无疑是走进了死胡同。因为他们知道, 在台湾建立塑胶工业,如果投资规模小,产量少,则必然造成产品的单位成本高昂,无法与国外的产品进行竞争;若是为降低成本而增加产量,则销路又成问题。可是王永庆却偏偏不信邪,硬是要闯一闯塑胶工业这条死胡同。当时一些人认为,王永庆死定了。
王永庆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台湾是当时的烧碱生产基地之一,而烧碱在生产过程中却有 70%的氯气废置,不能利用,他知道,氯气是生产塑胶的主要原料,原料充足了,剩下的就只是经营问题,而他对经营则有充分
的经验和信心。
1954 年,王永庆利用美援资金 67 万美元,创设了“台湾塑胶工业服份有限公司”,他担任董事长,是主要股东和经营者,从此公司开始正式生产PVC 粉。但产品生产出来以后,销路却成了问题。公司的月生产量为 100 吨, 但台湾地区的需求仅为 20 吨。另外,日本的同类产品物美价廉,充斥台湾市场,对台塑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开始的几个月,产品在仓库里堆积如山, 造成资金难以周转。一些股东见此情形,心灰意冷,纷纷要求退股,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台塑面临着破产的危险。然而王永庆并未被困难吓倒,他毅然变卖了自己的所有产业,购买下了台塑的全部产权,独自经营,王永庆真要破釜沉舟,誓与台塑共存亡了。
怎么办?王永庆冷静地分析了台塑的艰难处境和塑胶工业的形势,深思熟虑地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面对台湾地区只有 20 吨的需求量,王永庆毅然决定大幅度提高产量。很多人认为,王永庆疯了。
但王永庆认为,如果大幅度缩减企业产量去适应台湾地区的需求,无异于自寻死路,而大量增产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和售价,也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因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户,创造更多的需求。事实证明,王永庆的决策是极为正确的。低售价加上高质量使产品打开了销路,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
但仅仅降低 PVC 的价格,还不足以维持与日俱增的生产能力,产品积压仍是公司的一大问题。王永庆还是采取了不退反进的策略,决定进一步投资, 发展下游工业,自产自销。他四处奔走,筹资 70 万美元,于 1957 年设立南亚塑胶加工公司,利用自产的 PVC 粉制造各种塑胶产品。一时间,各种塑胶用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南亚”的创立真正达到了大量生产、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扩大销路的目的。
这两项措施的采取使濒临破产边缘的台塑公司转危为安,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王永庆塑胶工业的基础已经稳固,其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 1977 年,台塑的总营业额突破 10 亿美元。从此以后,王永庆不再与
国内企业相比,而是逐鹿于世界市场了。第一步便是击败日本同行,打入日本市场,同时控制东南亚市场。1980 年,台塑 PVC 粉以低于日本国内市场 13
%的价格,打入日本市场,受到日本 PVC 加工业的极大欢迎。原属日本的东南亚 PVC 市场,也被台塑接管。台塑终于在 80 年代初击败日本而称雄亚洲。接着,王永庆又向欧美及澳洲发起猛攻,并陆续在美国设立或购并企业,仅在美国加州就已拥有 14 家企业。
他终于力克群雄,实现了多年的夙愿,登上了“世界塑胶大王”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