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斯坦利与迪安·威特的合并

1997 年 2 月 5 日,驰名世界的投资公司摩根·斯坦利与美国主要的共同基金和信用卡发行商迪安·威特公司宣布合并,两大金融公司连理,组成了世界最大的金融投资公司,摩根·斯坦利——迪安·威特公司,从而拉开了今年企业兼并的序幕。不过,也有人说他们门不当户不对,就如同是贵族和平民的联姻。

摩根·斯坦利出身显赫,至今已有 60 多年的历史,在投资银行界可说得上是颇负盛名。它的前身是由华尔街大亨 J·P 摩根创办的摩根银行,当时经营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两项业务。1935 年在美国政府颁布的新证券管理法的干预下,摩根银行的这两项业务相互分离,其中商业银行业务仍归 J·P 摩根银行,而投资银行业务则归新成立的摩根·斯坦利公司所有。

截止到 1993 年底,摩根·斯坦利公司拥有 1000 亿美元的资产,自有资

产超过 70 亿美元,为投资客户管理总值达 350 亿美元的资产,盈利水平遥遥领先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1991 年、1992 年度分别被同行们评选为“本年度最佳债券交易商”和“本年度最佳股票发行商”。1984 年后,经该公司咨询的收购兼并交易总额逾 1500 亿美元,交易对象为全球各电话、无线电话、电讯业的大型企业。

相比之下,迪安·威特公司的出身就卑微得多,它 1993 年才从施乐百百货公司独立出来,目前排名美国十大证券商第六位,也是美国第三大信用卡发行公司,有 3900 万信用卡用户,是美国主要的共同基金和信用卡发行业者。与摩根·斯坦利相比,它们不论在业务的规模和层次,雇员的待遇以及经营管理方式上都存在有较大的差距。

摩根·斯坦利公司是一家主要为大银行和大财团服务的投资公司,而迪安·威特公司则主要是一家为个人投资者服务的零售经纪行。由于服务对象和客户层面不同,双方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业内人士认为,摩根·斯坦利与迪安·威特这两家公司不但业务互不相同,就连员工的气质也大相径庭。因此,两家企业的合并,也面临着文化和策略能否相互融合的挑战。

摩根·斯坦利的高级主管们不是出身于名校,就是拥有顶尖商学院的学位。这些高级主管们身着亚曼尼西装,脚登古奇皮鞋,搭乘喷气客机,穿梭于东京、伦敦、法兰克福等全球金融重镇之间,忙着会见各国政府首脑、企业大亨。他们的年收入高达数百万美元,50 岁前退休就能坐拥大笔财富。而那些身着布鲁克兄弟西装、脚登德克斯特皮鞋的迪安·威特公司的主管们, 则是风尘仆仆地开着汽车在美国各大城市沿街兜售共同基金、股票、债券, 年薪充其量不过数十万美元。

两家企业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办公室装璜上也展现无遗。1993 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发生爆炸案后,位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迪安·威特公司虽然也曾大肆整修,但褐色地毯搭配橡木家具,只能称得上是舒适明亮。而摩根·斯坦利公司位于时代广场上的新办公大楼,却是用大理石地板、桃花心木家具、波斯地毯装点得富丽堂皇。

两家企业的薪资也有着天壤之别。迪安·威特董事长普塞尔去年的薪水和红利不过 325 万美元,但是摩根·斯坦利总裁麦克、董事长费雪个人的总

收入都逾 650 万美元。

形成更强烈对比的是员工的工资。摩根·斯坦利的高薪政策使得迪安·威

特员工的薪金相形见绌。迪安·威特经纪人一年的佣金收入约 30 万美元。而

摩根·斯坦利公司有数百位与有钱人打交道的经纪人,他们的年薪高达 200 万美元。其中那些顶尖交易员、投资银行家,如果遇上好年头一年可以赚上千万美元。

迪安·威特的一名经纪人说:“我无法忍受摩根那群自大的年轻小伙子。他们看不起我们。我猜想这就是为什么新公司取名为摩根·斯坦利——迪安·威利,而不是迪安·威特——摩根·斯坦利的原因”。由此可见,这两家公司合并后如何相互促进还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新公司总裁兼经营部主任麦克则说:“两家企业将独立经营,所以有待融合的事务有限,但是彼此之间会架起若干‘桥梁’,这些桥梁将会把两家企业迥异的文化融合在一起。”

摩根·斯坦利对收购一家主要证券行的念头其实早在三年前,即 1994 年就已起动,但当时这家在香港被称为“大摩”的证券届巨人,目光并非放在零售业务方面,而是希望借一次重大合并进一步巩固其在投资银行和证券交易市场中的领导地位。因此,“大摩”的合并对象是历史悠久的英国华宝集团。然而,摩根·斯坦利在与华宝的洽谈中发现,由于与华宝的业务性质过于接近,双方都是以机构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一旦合并,将无可避免地导致大量裁员和精简编制,否则合并将有损于经济效益。“大摩”后来发觉, 这并非最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策略,便决定终止与华宝的合并洽谈,华宝最后由瑞士银行收购,更名为瑞银华宝,继续活跃于投资市场。

摩根·斯坦利在三年后突然宣布与迪安·威特合并,确实使市场大吃一惊,因为迪安·威特在机构投资市场并没有其他著名投资银行那么活跃,它虽在美国十大证券公司中排名第六位,但其强项一向是零售经纪业务,与摩根·斯坦利的客户有明显分别。

然而,这正是“大摩”垂青迪安·威特的原因。如果与华宝合并会造成过多业务重叠,那么与迪安·威持合并正好补摩根·斯坦利的不足。“大摩” 近年来的部署已充分反映其力拓零售经纪和互惠基金管理这两大以散户为对象的业务之意。另外一方面,迪安·威特本身也在积极增强这方面的实力, 与“大摩”合并对迪安·威特巩固其在零售经纪市场的地位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去年,摩根·斯坦利以 11 亿美元收购了范·坎普基金管理公司,迪安·威特则收购提供网上股票买卖服务的罗姆巴德折扣经纪行,双方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可说殊途同归。

与其他美国大银行一样,摩根·斯坦利对急剧增长的小投资者资产管理市场垂涎欲滴。仅去年一年,全美流入互惠基金的资金净额已达 3250 亿美

元,比前一个纪录水平多出近 1000 亿美元。在过去 10 年,股票投资在美国

家庭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倍增至约 5 成。这些数据清楚显示,基金管理和零售经纪业务大有可为。合摩根·斯坦利与迪安·威特二强之力攻占这两个市场, 发展潜力自然极庞大。

合并后,摩根可通过迪安广大的客户网进一步打入美国的主流社会,而迪安则利用摩根的各类金融产品拓宽其服务领域。大多数投资人深信这两家企业联姻会创造出一个一流的金融王国,将能与美国证券公司中排名第一的美林公司相提并论。合并消息宣布后,两家公司的股价同时上扬。尤其是摩根·斯坦利公司,其股价一举上升 13%,而当日其他股票则纷纷下跌。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两家公司将以换股的方式进行合并,价格为 4 日纽约股市

的收盘价。摩根公司的 1 股交换迪安公司的 16 股,所涉及总额为 986 亿美元。

合并后的两家公司共拥有 9300 个经纪商和 320 万个人客户,其管理的资产将

达 2700 亿美元,这是世界上任何一家投资公司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家新企业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如果万事顺利,可望迎头赶上美林和花旗;若不幸失败,就要沦为其他金融机构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