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船”悄然上岸日商平安无事
历史上,日本曾有过 200 多年的闭关锁国时期。100 多年前,欧美强国开始在亚洲各地肆意妄为、以武力相继敲开中国、印度等东方古国大门的西方列强,也把炮舰开到了日本沿海。继 1853 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舰抵达日本浦贺(今横须贺市)后,西方列强不断以武力相要胁,强迫日本开放门户。1863 年和 1864 年,西方军舰先后炮击鹿儿岛和下关。由于西方军舰大都呈黑色,故被称为“黑船”,这些炮击事件,也被称为“黑船事件”。
与历史上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黑船事件”不一样,如今被称为“黑船”的,不再是代表武力的坚船铁炮,而是指外国企业登陆日本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最近一两年,无论是被视为经济支柱的汽车制造业,还是对外封闭程度最高的传播、信息业,或是限制众多、曲折复杂的流通业,都发生一起起外国企业收购、合并日本企业的事例。其中,一些“黑船”充分考虑了日本社会的独特之处和可能引起的逆反心理,采取了悄悄登陆的策略而日商看起来也似乎相安无事。
在毗邻东京的琦玉县的一个住宅区,有一家在日本随处可见的普普通通的超级市场,周围居民日复一日地在这里购买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这是日本一家大型超级市场公司的连锁店,已经经营了 10 年。1995 年 10 月,这家超级市场突然停止了营业。原来,它被一家香港公司买下了。根据新老板的决定,对该超级市场进行了重新装修。3 个月后,它又重新开张。
收买这家超级市场的香港公司,在 12 个国家和地区经营着 2700 多家超级市场。大约在一年多以前,它开始进军日本市场,使用的战术,便是收买正在营业的店铺。1 年多来,已有 8 家日本超级市场落入它的手中并开始了营业。
“要买下正在营业的店铺,首先是要找到合适的对象,这是很困难的。” 这家香港公司负责收买工作的人士说。
为了寻找收买对象,这家香港公司的一位高层负责人亲自出马,像是一个捕捉猎物的猎手,走访一个个正在营业中的超级市场,他的足迹遍及整个首都圈(东京及周边地区)。考察的对象,从超级市场的地理条件、宽敞程度,到店内天花板的高度、地面状况,从周围居民的家庭构成、收入,到是否有足够的停车场,一一进行彻底调查。一旦确定了目标,就委托一家做企业买卖的日本证券公司为中介,与对方谈判收买条件,合意的话便立即签订合约。
柏林曼哈姆公司是德国一家制药公司,被它收买的一家日本制药企业东邦制药现在成了它的日本法人。东邦的总部设在大阪,以前是日本制药业界的中坚。
“我公司的目标是要在日本市场取得成功,为此,在日本拥有从研究、生产到流通、销售全部环节在内的综合制药公司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便是我们收购东邦的初衷。”柏林曼哈姆公司的负责人说。
这家德国公司在收购东邦之前,是委托日本公司销售其产品,在日本国内并没有工厂和研究设施。但日本的流通环节极为复杂,制造公司的产品得通过一层又一层中间批发商才能销售到消费者手里,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流通渠道,这些流通渠道又是固定和封闭式的,非圈内人很难渗透进去。外国公司在日本推销商品,往往被这种迷宫式的流通环节搞得稀里糊涂,不知关
节在哪里。这是一些外国公司为什么要收买日本企业的另一个理由。柏林曼哈姆在买下东邦后,它在日本的业务日益兴旺,年零售额已达到 200 亿日元。
不过,收买日本企业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成了一堵阻挡外资进入日本市场的厚壁。这种制度使日本公司与员工之间形成很深的关系,企业一旦为别的企业——尤其是外国企业收买,很容易在职工中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不能取得职工的合作,所有的计划都将只是纸上谈兵。外国企业如果忽视这一点,弄不好就鸡飞蛋打。
这家德国公司为了避免收买行动在东邦的日本职工中引起抵触,事前做了很慎重的战略考虑。首先是合并的发表方式。柏林曼喻姆在与东邦方面谈判成功后,由曼喻姆买下东邦 10Q%的股份,但最初发表时,只说曼哈姆持有东邦 17.3%的股份,属于资本参入即双方合作。这就避免了在员工中造成突然震动。收买后成立的新公司,保留了东邦制药的名字,东邦原来的人事部长等经营人才予以留用;新公司的社长,也由原东邦的社长担任。此外, 新公司开始运作时,保留了东邦原来的工作方式、工作环境和职工待遇等。这种周密的安排,使东邦的职工消除了对外资的抵抗感。
尽管如此,收买后的一些战略调整仍然引起很大的波动。在东邦时代, 公司有一家研究所,负责开发新药。其中一新产品,临床试验已经结束,只等向厚生省申请批准。但根据德国总部的指示,这些新药开发被中止,动物实验等研究设施被移转到海外。50 个研究员中,有 35 个被转为事务职,其中 10 人因此辞职。
“没办法,要完全保留过去一套是不可能的,我们是个世界性企业,从战略考虑,不得不做这些调整。”柏林曼哈姆公司的管理人士解释说。这家德国公司在收买东邦三年后,又买下了另一家日本企业。此后,借原东邦社长退休之机,负责收买的德国人波那加做了社长。次年,公司名字的东邦字样也被抹掉。
一家总社设在东京的日本大型音响公司,由于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作为其主力产品的高级音响销售状况很差,加上数年的低价格竞争,资金困难, 无法维持其新产品的开发。因此,这家企业主动把股份卖给韩国一家大型电机制造公司。希望借助韩国企业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产品开发能力。
作为买方的韩国公司认为,买下这家日本企业,可以借助其名牌效应和开发技术能力。事实上,这家日本企业现在担负着为韩国企业进行高级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任务。从韩国来的资金,则解决了这家日本企业长年因资金不足而难以进行的新产品开发。到 1995 年 10 月,该企业终于完成了其设
想已久的新产品开发,一气推出了 4 种新产品,其中每套 250 万日元的高级音响设备,市场销售情况良好。
也有在业绩非常好的情况下出卖自己公司的情况。如日本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主要产品是会计软件和经营软件,由于这种产品不多,市场非常好, 每年销售额以 30%的速度增长。但突然有一天,这家公司的老板决定把公司卖给一家美国公司。收买后,根据美国公司的要求,该公司新设立一个市场部,又从美国迎来了负责销售的专门人才。“以我们的产品开发技术,加上美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销售经验和能力,公司的销售额半可能大幅增长。” 这家公司的管理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