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银行争夺战
1986 年 4 月,英国莱斯银行突然出价收购标准渣打银行,这不但成为英格兰银行界一件大事,也成为香港财经界的热门话题,因为香港的渣打银行是香港两家发钞银行之一,与汇丰银行轮流担任香港银行公会主席,又是英国标准渣打银行集团的海外成员,地位十分重要。收购战当然引起了香港人的兴趣和关注。
莱斯银行是英国四大结算银行之一,在世界约有 2200 家分行,5 万多员工。当年在《机构投资者,世界 200 大银行》中,以资产值计,1985 年排名第三十六,以税前盈利计,排名第八位,显然是一家盈利能力强的大银行; 它的总资产约 630 亿美元,年度税前盈利 8 亿美元,其中 76%来自英国本土
的 1700 家分行。它的海外分行只 500 多家,海外业务是其有待拓展的薄弱一环。因而,莱斯看上了海外业务盈利 50%以上的渣打银行。当时,标准渣打以资产值计,排名第六十二位,税前盈利排名第三十六位,它在香港有 118
家分行,在亚太区有 175 家分行,一向对总行盈利贡献不小。莱斯如购得渣
打银行,彼此以长补短,海内外均衡发展,实力大增,资产总值达 910 亿,
成为 10 大银行及盈利第五大银行,合并后的前景应当不差。这场收购涉及资
金 12 亿英磅,收购截止期是 7 月 12 日,即前后共有 3 个多月时间供双方争持。
但是,标准渣打银行(1970 年由标准银行与渣打银行合并而成)方面拒绝收购,它的董事行政总裁麦威廉认为莱斯在海外银行业务方面没有经验及认识,对海外业务缺乏处理能力,不会比渣打做得更好。当时,许多股票经纪的国际分析家都认为只要莱斯再提高收购价,成功机会很大,因为大机构投资者届时会愿意抛售渣打股票,莱斯便可收购成功。而渣打方面如要反收购成功,至少须有投资者购入 1 成以上的渣打股权才可以阻止莱斯的收购胜利。
6 月 27 日,莱斯果然宣布收购价提高 28~29%。涉及资金增至 13 亿英磅左右。时间还剩下两周,已到莱斯银行胜利在望的关头。
就在 7 月上旬的关键时刻,包玉刚突然飞往英伦。渣打坚决拒购的常务董事、行政总裁麦威廉焦急万分地候在机场,飞机一到,麦威廉迫不及待地立即与包玉刚在机场连夜密谈,迅速达成协议,然后才驱车入市。从麦威廉笑逐颜开尽去愁容的样子,便知道他心头上压了三个月的大石已经搬掉了, 渣打得救了。当日,包玉刚在伦敦发表声明,宣布动用了 3 亿美元(约合 24 亿港元)购入标准渣打 14.95%股权,7 月 10 日,渣打一项声明称:包玉刚是该行的长期合作者,已购入 840 万股标准渣打股份。同时透露远东富商邱德拔亦已持有 5.03%渣打股权。11 日,渣打银行再次披露,包玉刚已持有标准渣打 2325 万股,占该行已发行股份 14.95%。正是包玉刚这迅雷一击,在紧要关头粉碎了莱斯银行几乎到手的胜利希望。当天伦敦时间下午一时,莱斯银行收购最后期限届满,一共只收得渣打 44.4%股权,以 5.6%之差未能购足 50%股权,正式宣告收购失败。渣打终于得救,避免了被并吞命运,在最后一刻起死回生。
对于包玉刚以巨资挽救渣打成功,击退莱斯的“义举”,动机何在,人们有许多猜测。但分析家们普遍都认为,包玉刚成为渣打大股东的动机不是为了虚名,而是通过渣打银行涉足金融业,达到分散投资的目的,同时又可
成为大陆金融界打入国际市场的合作者,大大提高包氏在国内的政治地位。而此时,完成了香港股市历史上最大规模闪电行动的包玉刚却显得多么
悠闲!他 7 月 11 日宣布购入 14.95%渣打股权后,12 日早上竟去打高尔夫球消闲,当晚就回到香港。7 月 14 日,包玉刚对记者这样说:“我对银行有感情,我在上海的时代便是搞银行的。1971 年我开始任汇丰董事,1973 年受聘美国大通银行顾问,1977 年受聘日华兴业银行顾问,我一直想参与一家国际性银行业务。这次买股的决定是仓卒的,我 7 月 10 日致电渣打行政总裁麦威廉,问能够帮他些什么?麦说希望我在本周内成为渣打银行的最大股东。于是我当晚便飞赴英伦,没有和白朗先生(渣打香港负责人)详谈。”又说, “买股是我主动的,我视这是一项长期投资,花的是自己钱,是自己买。我在中国不做什么官,中国政府怎么会给我这么多钱去买?汇丰更加不必说了。外界的猜测都是不正确的。这是我的钱。”
8 月 19 日,标准渣打宣布委任包玉刚、吴光正为董事,包玉刚任董事会副主席。但包玉刚表示不会介入该行日常业务管理。在香港的渣打银行地区总经理白朗表示,该行委任 4 位亚太区人士入董事局有助摆脱以往该行的保守作风,帮助改变银行的结构。
1986 年底,包玉刚突然全面辞去集团各公司主席职务,分别委托四位女婿接手。上述渣打收购后对他的种种臆测也就无人再提起了。
但这位世界级人物的胆略和勇气,将永远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