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融核弹”的制造者——密尔肯

一提到在纽约华尔街赫赫有名的密尔肯同行们既投以敬佩之情,同时也不乏妒火中烧,那些被兼并的大老板更是骂声不绝。然而密尔肯依其超凡的智慧经营了近十年的高风险债券,不仅使他任职的美国排名 21 位的德雷塞尔投资银行的利润额高居华尔街同行的第一位,并且创新了一系列金融工具, 其中最具威力的当属被称为“金融核弹”的“杠杆收购”。不足四十岁的密尔肯也成为拥有 5 亿美元资产的亿万富翁。

密尔肯 26 岁时只是德雷·塞尔银行的一名不起眼的业务分析员,但他素来对高利风险债券研究有浓厚兴趣。他认为,只有把萌芽状态的高利风险债券当成大事来抓,德雷塞尔银行才能有用武之地,他孜孜不倦地搜寻机会。 1977 年,莱赫曼银行替经营不善的泛美航空公司发行第一批高利风险债

券,花了不少力气才推销给自己的关系客户。但客户因债券的名声不好,怕握在手中风险太大,无不急于脱手。莱赫曼银行只得收回,请各兄弟银行帮忙代销。不料唯有密尔肯愿意接受,并很快地转卖出去,此后他还轻而易举地干了好几次。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密尔肯明白高利风险债券的特点是利率高,达 15%;风险大,发行企业经营不善;但推销的诀窍在于向客户说明高利率足以弥补购买的风险,而发行企业获得了资金就能改善经营,只要有正常的订单,原来的风险就会自行消失。他进而想到,如果由银行担保风险, 保证到期兑换本息,那么高利风险债券的市场可以培育起来,德雷塞尔银行若能这样做,就会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

当时,华尔街的最大 6 家投资银行垄断了 675 家经营业债良好企业的高

级别债券的发行。密尔肯认为,既然它只宠爱 675 家企业,那么某些经营不善的重大企业、无数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就应该有人去关心,德雷塞尔银行恰恰乐意援救他们;倘连这两项可能性都不给,那么美国还有什么企业自由可言?深邃犀利的檄文直刺美国财政金融机制的要害,激起整个经济界的共鸣,德雷塞尔银行终于争得了发行高利风险债券的权利,密尔肯理所当然地主持这项业务。殊不知他日后的所作所为竟然“推翻了整个美国的经济秩序!”

1978 年,德雷塞尔银行为康迪斯科公司发行了 150 万美元的高利风险债券。密尔肯竭力宣扬这种债券至少与“高贵”债券同样优惠;一次一次毫不气馁地说服投资者认清购买这种债券的好处;请求本行备好充足流动资金, 随时为犹豫的购买者顺利兑回现金。万事俱备,一炮打响。他接着发行一笔

  1. 亿美元的风险债券,同样获得成功。进而密尔肯又说服总裁为许多新兴企业或企业“新星”约 60 家公司成功发行了高利风险债券,结果德雷塞尔银行利用美国大批工商企业的弱而无主,于 1978 年登上美国投资银行发行高利风险债券的第一把金交椅。为此,密尔肯的年薪也升为 100 万美元,与全美世界级的大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年收入相仿。

密尔肯对他经营的高利风险债券达到了如病如迷的状态,他顾不上豪华享乐,又把目光投向了企业兼并。当时美国企业兼并的资金来源只有三部分: 底部,发起者的现金;预部,银行贷款;中间,保险公司的债券,又称“中介融资”。但保险公司债券既不能转让,也不能兑成现金用于周转,因而作为中介融资对现金不足的兼并者没有多大的现实作用。密尔肯认为,高利风险债券应该替代保险公司债券,成为中介融资。只要公开牌价,并可以兑换,

且能在市场上流通,使中介融资变为“金融杠杆”,使握住这根杠杆的兼并者既方便又省力。至此他把高风险债券变为“金融核弹”。

1983 年,密尔肯利用他的“核弹”开始发动了场“金融核战争”。这种金融工具使许多兼并者用少量自有资金,以及从德雷塞尔银行发行高利风险债券得到的大笔贷款轻松自如地买下看中的公司,再用到手公司的现金,将公司分割出卖后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这样一来,兼并者得利,银行则收取发行债券与贷款的双重佣金。一些群龙无首却又攻击性极强的黑马骑士们, 只要一想到兼并企业就把德雷塞尔银行当作靠山和主心骨,使德雷塞尔银行当年的佣金收益提高 50%以上,率先开出“并购部”,起劲拓展兼并服务业务。

1984 年初,德雷塞尔银行发现标购中水最混的是“敌意标购”,袭击者不很了解靶子的底细,因而不知道是否需要贷款、贷多少款;靶子的开户银行虽知根底却不便透露,若走漏消息会使靶子股票迅速上涨,危及整个兼并的成败。密尔肯认为,让难题迎刃而解的简便办法是不必看袭击者有多少资金,只看靶子有多少资金,就发放多少风险债券的借贷。他作为首次试验。“兼并大王”皮根斯欲对比自己大 20 倍的海湾石油公司发起敌意标购,需追

加 17 亿美元,德雷塞尔银行答应如数资助。密尔肯为谨慎起见,询问本行贩资客户的意向,很快得到肯定的回答。为了牢靠,他要投资客户作出购买风险债券的保证。可在他相继收到保证函的时候消息泄露了,海湾石油公司的股票直线上升,皮根斯只得停止袭击。密尔肯觉得突如其来的变化足以证明预想是可行的,只需简化手续——由银行写张“100%信心”的字函,让黑马骑士先放手去干,待需要时再立即如数送上资金。从此,根据靶子资产发行风险债券,被称作金融兼并的“革命”。

1985 年密尔肯的并购部在美国刮起了敌意标购的旋风,他手下 100 人的总计营业额是 1300 亿美元,盈利是这笔放款额的 4%,华尔街不同等级的黑马骑士拚命奔向他的旗下。1986 年营业额又提高了一倍半,首次排上了华尔街赢利最多企业的第一名,使眼馋的、妨火中烧的同行们纷纷把鼻子凑近兼并这块美味的“奶酪”。美林证券公司、波士顿第一银行为了争压敌意标购的战场,甚至把发“100%信心”函的手续都减掉了,干脆对黑马骑士开几十亿美元的支票,必欲抢在德雷塞尔银行的前面。

然而密尔肯已成为发行高利风险债券、资助敌意标购的权威,早把弱而无主的黑马骑士组成一个体系,形成一条金融锁链。他不仅从黑马骑士那里收取多重佣金,还可以转卖靶子的资产、分享靶子的股票、取得董事席位, 进而获得更为可观的滚动效益。

密尔肯对金融工具的创新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推动现代金融制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