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联合 控制市场

1993 年后,美国的兼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兼并的目的不同于 80 年代,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控制市场。

在医疗业,制药厂、医院的所有相关部门都在兼并。如:美国厄普约翰公司(UpjohnCo.)与瑞典制药公司(Pharmacia)的 60 亿美元的合并。大多数医疗业的兼并发生在供应商和大的客户之间。

在消费品业,大多数兼并是出于全球竞争的需要和对世界消费市场的争夺。如:金伯利一克拉克公司收购斯科特造纸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绵纸生产商。

在交通业,放松管制使每一部门都受到震动,公司兼并的目的是分担管理费用和关闭重复线路。在铁路业,联合太平洋公司将出资 54 亿美元兼并南

方太平洋公司;北方伯林顿公司出资 40 亿美元兼并太平洋圣菲公司。

在娱乐业,人人都想操纵这一热门出口行业。大家认为纵向联合在信息时代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结果,迪斯尼、西格拉姆、西屋公司都在从事大型兼并。

在金融服务业,兼并旨在减少支出,获得规模经济。这是化学银行收购大通银行和第一联合银行收购第一忠诚银行的动机。

在公用事业,美国能源消费的增长缓慢及放松管制刺激了电力公用事业的兼并。PECD 能源公司出价 38 亿美元购买 PP&L 资源公司。

据统计,自 1995 年伊始,美国已宣布了价值超过 2700 亿美元的兼并与收购。这可能标志着兼并浪潮的开始。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的合并、迪斯尼与美国广播公司的合并、时代华纳与特纳公司的合并,仅仅是整个产业界迈向联合的开端。

这些兼并的目的各不相同,一些是为了扩大美国公司与全球性对手较量的能力。如化学银行和大通银行兼并后,其资产在美国居第一位,但在世界上仅居第 21 位。1995 年 8 月 20 日美国厄普约翰公司与瑞典制药公司合并创

建的大公司在全球制药商中仅居第 9 位。

另一些如:媒体业为争夺像电视和有线网络等主要传播渠道而愈争愈烈,而操纵市场的需要促成了制药业如默克公司(Merck&Co.)收购梅德科治疗服务公司(MedcoContainmentServiceInc.)。“随着对手变得更为强大, 为了抗衡,你也不得不扩大”。

除扩大规模外,打入国外市场也是兼并的一个理由。费城的金伯利最近宣布将购买法国的卡尔诺公司(CarnaudMetalbox),以建立起一家全球性大包装公司。其原因在于卡尔诺拥有欧洲的实力,而金伯利短于此。

倘若没有 1993 年以后的宽容氛围,此类兼并大多不可能实现。现在公司再也不惧怕反托拉斯警察了。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的态度是:“许多兼并不是发生在竞争对手之间,而是代表着对行业有益的调整,尤其是那些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

预计 1995 年通过的电信法案将会促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兼并,尤其是老贝尔体系。

兼并热潮证明了 IBM 董事长路易斯·格斯特纳的正确性。他在 1993 年 4 月接管这家巨型企业时没有将蓝色巨人分成若干小公司。这有利于那些只想与数量更少,规模也更大的供应商打交道的客户们。

今天的兼并和 80 年代的恶意收购和融资购并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是公司领导们操纵着这次兼并风潮。他们的目标在于,获取在美国及海外竞争所需的规模和资源;投资于新技术和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及保证进入市场的机会。“我们将进入一个特大公司的阶段,在此阶段,特定经济部门中将只有几家全球性公司,”莱曼兄弟公司的高级投资战略家说。

一些曾强盛一时的公司在蜂拥而上的热潮中不可避免地将被搞垮。只占有个人计算机 10%市场份额的苹果计算机公司会发现软件商们将集中于规模更大的 Windows 软件市场。

由于各公司都试图节省开支,兼并不可避免的后果将是新一轮的缩减规模和解雇员工。此外,大公司可能会面临市场优势的诱惑,利用它来抬高价格。或许更大的威胁在于,兼并的益处到头来只不过是幻想,经理们无法消化他们新收购的公司。当然,这是后话,只能有待日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