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心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

目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少偏差,其中在重点中学的知识分子家长中最常见的,就是家庭教育的兴奋点,只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对孩子的学习, 比对自己的事业还投入,打探消息,搞参考书,茶余饭后,谈的不是××× 的外语如何出色,就是××的数学如何吃力,哪种教科书写得有特色,哪个教师又怎样了,等等,他们未必逼迫孩子坐在那里读书,未必不准孩子唱歌或者打球(至少在口头上),但他们对孩于学习之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家中除学习之外,父母和孩子之间很难找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的家长中也有人大道理都明白,所以并不在口头上对孩子施加压力,但孩子成绩好了, 他仍喜形于色,逢人便说,成绩差了,便哭丧着脸,唉声叹气。考试之前夫妇两个便如临大敌,又买好吃的,又不让孩子动手干活,给孩子造成无形压力,这甚至比直接说出来更令人感到压抑。这种家长令孩子觉得生活中除了学习,再没有别的内容,所以顺利时犹可,一旦遇到挫折,心情沮丧的时候, 便会因情绪无处发泄,无法转移而感到委屈、恼怒、或无端地发脾气,久而久之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所以家长应关心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仅仅关心孩子的学习。在这里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极其主要的,要倾听孩子的讲话,哪怕是成年人毫不感兴趣的,甚至认为是无聊的话。因为讲话本身,就是放松情绪,减少心理压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我校有位学生家长,坚持每天晚饭后和孩子一起散步,在散步过程中,他倾听孩子讲述这一天遇到的事,讲老师同学,也讲自己的想法,就这样无论多忙多累,刮风下雪,一直坚持了数年。还有一位家长,每天晚饭后与孩子聊天 15 分钟,长年累月几乎成了家中的一项制度。这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孩子却是很有意义的。上述第一位家长的孩子,发展很全面,高三毕业时获得了徐特立奖学金;后一个孩子天分并不聪明,但自理能力强,不仅顺利考上大学,后来工作时也很受同事夸奖,这位家长单位的人问他教子有方的决窍,他说,就是得与孩子交流,得听孩子说话,这能取得事半功信的效果。这里的问题是,有些心急的家长,每天也不少与孩子说话,但基本上是他的“一言堂”,往往孩子讲不了几句就被家长打断, 接下来就是家长的长篇议论,搞得孩子索然无味甚至十分反感,于是每天的散步、“交流”又转化为一场训斥。这种谈话,倒不如不谈。本来,自以为是,不愿听别人讲话而只顾自己说,就是一般中年人的通病,在家里没有顾忌,这毛病就更显突出,尤其在孩子面前。控制这毛病的最好方法,我认为就是在谈话前,不要抱着“通过谈话了解孩子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 这类动机,而完全将其看成是让孩子发泄情绪、表达感受或者锻炼口才的手段,家长所要做的,只是抱着专注的,同情的尤其是松驰的态度倾听,这会使孩子感到父母的温暖,对他心理的调节,无疑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