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期望值要符合实际

关于父母与孩子交谈情况,从调查中所占比例来看,只有 9.4%的学生能够同家长无话不说,把家长视为朋友,这样的学生家长能掌握孩子的思想脉搏,是实现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嫌家长婆婆妈妈而不想交谈的占 18.86

%。经分析和研究发现同父母无话不说的农民子弟占绝大多数;其次是工人子弟、中小学教师的子弟占一定的比例。在不愿同家长交谈的学生中,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工程师家庭的占绝大多数。这是我事先没有估计到的。如果离开了调查研究,很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为揭开这个奥秘,我又找有关同学谈心、聊天,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原因。这主要是身为农民与高级知识分子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高低不同造成的。

农民子女能考上重点中学,家长为此感到满足、自豪,在他们心目中这样的子女就是“龙”,能考上重点中学,在同龄人中,他们是佼佼者;从社会氛围来看,农民子女能考上重点中学不仅是他自家的光荣,而且也是全村的荣耀,是村里的一件大喜事。不少从农村来的同学告诉我:开学那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欢送他们,就像村里出了“状元”一样兴高采烈。那父老乡亲们的深情厚谊,那激动人心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终生难忘,从而为他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不断地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再有, 农民子弟相对来说,家庭条件艰苦些。这反而使他们经受了锻炼,磨炼了意志,使他们尽早地成熟起来。在学业上他们刻苦努力,孜孜不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愿望与家长的期望是很自然地统一起来了,甚至孩子的愿望比家氏的期望还高。共同的理想把两代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共同编织美好的未来。

那些出生在高知和高工家庭的学生,家庭环境相对优越些,在经济上, 家庭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文化上,为他们的成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身为高知、高工的家长,主客观条件决定了他们对子女抱有殷切的希望,对子女的未来精心设计,“望子成龙”,这是很自然的、应该予以肯定。为了使子女成才,家长苦口婆心,不厌其烦,而他们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得到孩子的理解,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效果与动机相脱离,这是做家长最痛心的事情。家长对子女感到失望,因而对子女的信任感减弱。其子女对此深有体验,很敏感,再加上高中生“心理闭锁”特征,学生就不理睬家长,反而与家长产生了思想隔阂,逆反心理。于是,他们就什么也不愿与家长谈,免得婆婆妈妈,从而对家长产生了信任危机。这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因素。如果家长不重视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变化,而凭主观愿望进行“填鸭式”教育,必然适得其反。一个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一个是“望子成龙”,期望值过高。主观与客观相脱离,二者对立就构成了家庭教育的难题。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与反思。教育问题是个科学问题,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家长的期望只有符合被教育者的实际,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变成学生追求的目标,才能为之艰苦奋斗,理想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

总之,家庭教育的关键,是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马克思说过: “家长的行业就是教育子女。”这个行业是世界上最难干的活,要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父母必须加强教育理论这习,掌握教育规律,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变化,全面育人,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为培养“四有”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