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宽容——增强理解的基石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上初中后不如上小学时听话了。这是正常现象,孩子从出生到成年和双亲的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儿童期,这个时期孩子对父母保持着很大的依附性,子女对父母关系亲呢,情感和谐,心理相容。第二阶段是少年期,这个时期孩子心理急剧变化,产生摆脱依附父母的愿望,对父母不象孩提时那样顺从了。第三阶段是成人期,这时已到二十岁左右,获得了成年人的地位。

孩子进了初中以后,开始进入心理性“断乳期”。他们开始产生独立意识,认为自己长大了,不必事事都听父母的,有强烈的成人感。比如,初中以后,很少有人再戴红领巾了。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必须戴红领巾,大多数学生都是下第二节课后边往操场跑边戴红领巾,升旗仪式一完马上摘下来,装在衣兜里。他们认为红领巾是“给小孩子戴的”,“我已经长大了,再戴红领巾别人会把我看成小孩儿”。这种强烈的成人感,使孩子对父母的唠叨, 说教,训斥乃至过份的关心都产生反感,有时会用“知道了”、“别说了”、“烦死了”等不耐烦的语言顶撞父母。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感到苦闷不安,要充分理解,宽容他们。承认孩子是有权具有各种感情和愿望的人。孩子在强烈的独立意识的支配下,为人处事等方面喜欢有自己的见解。家长要注意引导,尊重他们,相信他们已具有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对这一时期孩子的种种表现,家长要持宽容的态度,切忌用简单,粗暴的行为教育孩子, 从而使孩子顺利渡过这一时期。家长的宽容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可以使孩子成为有独立见解,富于创新精神的人。

要容许孩子犯错误,在孩子由于没听从家长的教诲,而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时,家长的循循善诱,耐心帮助,会促使孩子认真地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积极地想方法解决问题。孩子还会因为感受到家长的信任而产生强大的动力:一定要做得更好,以证明自己是值得信赖的。

宽容可以密切父母子女关系,提高孩子的自立能力。

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喜欢对周围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父母如果能理解孩子的心理,平等地同他们讨论问题,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全面地,客观地评价孩子的独立能力,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可敬,可亲。在生活中,孩子做错了一些事情,父母不要求全责备。而要有意识为他们创造时机,锻炼其独立性。当孩子看到父母已经承认了自己在家庭中的独立地位,而且委托自己去完成一些工作时,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完成并从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也就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得越来越强。

宽容可以避免孩子形成不良性格品质,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父母的宽容及适度的引导,可以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其办事能力。如果在家庭中父母仅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子女“严加管束”, 只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孩子可能会变得脾气暴燥,性格孤僻,或成为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优柔寡断的人。有的孩子还可能成帮结伙,从中求得安慰。以此来代替家庭。有调查表明。长期处于在压抑心理环境中的孩子,近期表现是缺乏热情,脆弱,长期表现为内向,孤僻。而长期处于愉快的心理环境中的孩子,近期表现是活泼,自信,长期表现为乐观,开朗。处于两种不同心理环境中的孩子,智力发育水平也表现出差异,后者智商一般高于前者。

这些都表明宽容是十分必要的。在一定情况下,宽容,谅解,甚至比打骂,直接批评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