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智皆寄于体

毛泽东同志在二十世纪初期就提出了精辟的论述:“体者,载知识之本, 育道德之舍也”。“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今天,二十世纪后半期,社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大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及一些微电子技术、仿生学在生产中广泛地应用,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用人去直接参与生产的过程,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大地减少。但是它都要求人们具有丰富的知识,掌握精密复杂的技术⋯⋯。这些都需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大脑皮层长时间地高度集中。这种集中要比单纯的肌肉活动对人体体质的要求更高,更容易使人疲劳, 更需要进行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调节。(这些道理也适用于紧张学习的学生们),如不通过体育活动进行调节,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所谓“不活动性萎缩”,“新陈代谢低下”,“适应能力降低”,“肌力衰退”“神经衰弱”⋯⋯ “现代文明病”。面对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缺乏科学喂养的知识,以至中小学生中“豆芽菜”体型和超常肥胖儿的大量增多, 正是“现代文明病”在青少年中的反映。从生理学和营养学角度看,营养过剩比营养不良危害更大。营养过剩从微观上讲是由于蛋白质的变性造成酶活性的丧失,而从宏观上则表现为某个系统能力的丧失,即机体“激动能力” 的减退,这是个很难逆转的现象。据报道,超过理想体重 50%者比正常体重者发病率约高十二倍。由于不科学的喂养和缺乏体育锻炼,造成体内微量元素的缺乏,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龋齿和骨折的大量出现就是钙缺乏的反映。例:两个同学跑步,在摆臂时一个手臂碰到另一个的头部,即造成了前臂骨折。一个高三男生从厕所出来,踩在一个小石头上,稍加旋转自己坐在地上,即造成小腿粉碎性骨折⋯⋯。

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几干年来“耻于短后”的重智轻体的育人观念;现代父母养护过度、锻炼太少的不科学的养育方法等是当前忽视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根源。熟不知这样下去不仅在身体上耽误了下一代,而由

于缺乏艰苦的锻炼,他们将在意志与毅力方面也是低水准的,是很难成材的。这种现象仍有发展趋势:仅用我 1983 年初一学生与 1993 年初一学生体能情况对比:见下表

1000 米平均成绩

100 米平均成绩

1983 年初一男

3'57"3

15"7

1993 年初一男

4'21"9

16"4

差距

24"6

0.7"

其中特别是 1000 米这个既体现能力又体现毅力与意志的项目的大幅度下降最能说明问题。其实在育子过程中给予一定的体育投入,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会起到提高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有一位从事教育行政领导工作的家长,其有两子,均走此路而成功。

长子林松,我校一九八五年高三毕业生,班长、共青团员、市级三好生, 校田径代表队中长跑队成员、市级体优生,高三毕业以市三好生标准兔试保送清华大学。次子林征,一九八七年高三毕业生,班长、共青团员、市级三好学生,校田径代表队短跑队成员,市级体优生(100 米 10 秒 9,跳远 7.09

米)。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一九九二年获高校 100 米冠军,同年免试保送本系研究生。六年的在校训练,他们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平均每天 1.5——2 小时,十二个寒暑假从未问断训练。锻炼确实占了他们不少时间,但是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毅力,给了他们更高的效率,为他们今天的学习和明天走向社会提供了奋斗与竞争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对于育子的成功,家长和我们的共同体会是:家教的方针也应是全面发展,要舍得把孩子放在艰苦条件下去磨炼,自己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做,不该管的不要管⋯⋯,而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协调、同步,切忌把自己的孩子摆在特殊的位置,而使学校的教育效率在家庭的干扰下抵消。学校教育是按客观规律进行的,是不受血缘、亲情冲动所影响的。相反,有些家长的做法,有时是受这种亲情冲动所左右的,是错误的。例如,冬季经常到户外进行长跑锻炼,无论对孩子的健康、意志的锻炼,还是智能的恢复提高学习效率都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就是有那么一些家长,生怕孩子吃苦、受冻,想方设法找点理由,甚至找熟人开假假条,不让孩子参加长跑锻炼, 这种做法无疑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