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以理智的爱
海淀区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 高楠
曾经不断在报上看到这样的报导:一个学生因妈妈忘了在她带的饭盒里放上勺子,这个孩于竟然饿了一天,回家后对妈妈大哭大闹又嚷又叫;二、三年级的小学生还不会扫地,每逢扫除,竟要让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扛着笤帚、拿着簸箕代劳;更有甚者,有的孩子竟然雇人替自己做值日、写作业; 就是已经进入高等学府的学于们,很多人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报上不也多次登载,大学新学年开学时,无数慈父、良母们为儿女背着大包小件,跑前跑后报到交费、铺床挂帐,而子女却坐在一边大嚼雪糕、冰激淋的事实吗? 至于清晨课后,在校门外排成长串的接送孩子的汽车,自行车队伍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了⋯⋯。
这许许多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在使人感到吃惊的同时,又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望子成才”是几乎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 然而,什么是真正的爱,如何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成为人才,很多父母的理解却是不同的。
许多家长深知,我们的孩子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要使他们能在 21 世纪高科学、高文化的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施展才能,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高度的智慧,更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迎接多方挑战、担起时代重任的能力。这些家长懂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道理。他们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使孩子在战胜困难与挫折中增长才干。这种爱是理智的、科学的适度的爱,是对孩子爱的真正体现。然而,也有一些家长, 在孩子今天的“高分”和未来的“成才”之间画了等号,他们把学习成绩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能否成才的唯一尺度。为了孩子能考高分,他们不惜重金,托关系,走后门寻找重点校;为了孩子能考高分,他们对子女娇宠放任,百依百顺;为了孩子能考高分,他们心甘情愿地包办了孩子除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洗衣做饭自然决不让孩子插手,就连孩子完全力所能及的洗碗叠被、刷鞋洗袜之类也一概包揽过去。拳拳爱子心,殷殷父母心实在令人感之叹之:
几年前,我曾经对我校初二年级的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全年级 253 人,能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的只占 10.1%,主动参加公益劳动(包括学校的值日、扫除建校劳动)的只占 13.4%,不参加或不主动参加这两项劳动的高达56.3%。有一个班 51 人中、竟有 17 人要让父母为他刷鞋洗袜,35 人要由父母洗衣服。每逢期中、期末复习考试期间,竟有 96.1%的学生任何家务劳动都不参加。而这些孩子都是由于父母“怕影响学习”而不让他们插手家务的。
生活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们,在父母、长辈们过度保护的氛围中生活, 各种要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少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性格上的懦弱、任性、自私;生活上的娇气、懒惰、散漫,到了令人十分忧虑的地步。而我们的不少家长,却正在有意无意地充当了这许多“小皇帝”、“小公主”的造就者。他们自认为这是爱孩子,殊不知这种爱往往会在孩子做人的过程中,落下很难补上的一课,烙上永难磨平的印记,有的
甚至会断送孩子的前途,贻误他们的一生!
我曾经先后教过同一家庭的一对亲兄弟。哥哥是这家的长房长孙,一直在父母身边。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直至叔叔姑姑,都把他视为掌上明珠, 对他百依百顺、事事满足。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只有一个——只要分数高,要什么给什么,要怎样就怎样。于是全家人节衣缩食,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这个孩子在全家人的娇惯宠爱下长大了。小学时学习还不错,经常考“高分”。上了中学以后,清贫的家庭再也无法满足他日益增长的欲望,渐渐地他结交了一些坏朋友,沾染上偷窃的恶习。他用偷来的钱物大肆挥霍,胡涂的父母却千方百计掩盖和担护儿子的错误。每次劣迹暴露,他们不是面红耳赤地与当事人争吵,就是托人送礼求当事人“私了”,致使孩子越偷胆越大。上了技校后,他竟然由暗偷发展到明抢,终于在一次持刀抢劫致人重伤后被逮捕判刑。
正是父母的娇宠放任、正由于家长这种可悲的“爱”,把儿子送进了高墙铁窗内。试想,如果孩子第一次提出无理要求时,父母在坚决拒绝的同时给他讲清道理;如果孩子刚开始结交坏朋友时,父母能给予严肃的教育,使他分清是非、努力上进;如果最初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时,父母能及时与学校联系,共同教育他改过从善;更重要的,如果孩子在刚刚开始懂事时,父母就教他分清善恶,是非,好坏的界限,那么孩子还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吗?父母的娇惯、迁就、容忍、袒护,最终把孩子推上了错误的道路。推进了犯罪的泥潭。古人的教侮:“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不是很值得每一个做父母的深思吗?
与此相反,出生不久就被姥姥带回老家的弟弟,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他从五、六岁开始就跟着姥爷、舅舅们下地劳动,帮助大人捡柴、喂猪,为照顾体弱多病的姥姥,他很早就学会了洗衣、做饭。他的衣服都是哥哥穿剩下寄回来的。小学五年级时,他回到了父母身边,尽管从小没在一起生活,他和父母、哥哥之间感情上有了一定距离,父母又忙于照顾哥哥对他也缺乏足够的关心,然而从小艰苦的生活,农村亲人们的言传身教,使他养成了勤劳俭朴的习惯,他深知农村孩子学习的不易,格外珍惜回北京学习的机会。放学回家后,他除了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还要帮助父母做家务, 然而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两年后,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表现被保送到我们学校。面对比小学难度大的多的学习任务,他的学习更加自觉。哥哥被判刑后,父母又急又悔,双双病倒,他又挑起了照顾病人的重担。初中三年,他品学兼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学生标兵,初中毕业时,又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保送到我校高中,三年后又保送到全国重点大学学习。
同一家庭,相同的遗传基因,一对亲兄弟,却走了两条截然相反的成长道路,这一事实极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子方法对孩子的巨大影响。
当然,生活在优越环境中,在父母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一定都会产生上文所说的那位“哥哥”的后果;生长在贫寒环境中的孩子也不一定都能像“弟弟”那样有出息。然而,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说,对子女的娇惯溺爱, 不理智、不适度的容忍迁就,对孩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为人父母者可以好好想一想,如果我们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一些自私、懒惰、任性目空一切的纨绔子弟。是一些毫无独立生活能力,软弱怯懦、经不起任何坎
坷挫折,一遇困难就畏缩后退,消极颓废,乃至悲观绝望的懦夫弱者,或是一些盲目被动,只会死记硬背公式教条,缺乏进取精神和应付能力的书呆子, 他们能适应 21 世纪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吗?他们能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吗?他们能在未来优胜劣汰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立于不败之地吗?
因此,我认为,爱孩子,就要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不仅要着眼于安排好他们现在的生活,更要为他们十几年、几十年后的生存发展考虑; 不仅要重视他们现时考试的“分”,更要教给他们如何才能成为新世纪需要的“人”。一切从这个目的出发的爱,才是科学的、深远的、理智的,才称得上是真正爱孩子。
怎样做才能使这种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曾在家教报上看到阮光南同志的一篇短文。文章开头的话:“人在事业上的自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生活上的自理起步的”感到很有启发。它揭示了生活上的“自理”与事业上的“自立”之间的关系。——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自立、事业有望,必须从几时起就要培养他们生活上自理的能力。
如何培养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一个人从童年开始的劳动生活,成为他的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
作为教师与母亲的我,从耳闻目睹的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以及自己教育于女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非常重要。
培养孩于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理能力,首先要让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要让他们懂得自己能做的事要尽量自己去做。父母的责任是教给他们如何做,鼓励他们把事情做好。在女儿四、五岁的时候,我们就教给她洗自己的手绢、袜子;提着小奶筐去奶站取奶。生了病,我们就鼓励她自己去机关门诊部打针;当她七、八岁时,已经学会了刷锅、洗碗和做简单的饭菜。有时我们回家晚了,她就从幼儿园接回弟弟,自己从食堂买了馒头、熬上稀饭,炒个土豆丝,当我们回到家时,小姐俩已经坐在小桌前吃饭了。这样小的孩子能做那么多的家务, 作为父母有时也很心疼,但看到孩子在劳动中学会了越来越多自理的本领, 也感到十分欣喜。其实,正是通过这些点滴的日常生活小事,培养了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锻炼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到初中毕业时,女儿已经可以胜任大部分家务了,即使在高考复习最紧张的阶段,她也未间断过家务劳动。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还要教育他们养成艰苦扑素的美德。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都要懂得“俭以养德”的道理。
我们的两个孩子都是在比较清贫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儿小的时候,家中生活更是清苦。孩子从一岁以后,基本上就和大人吃同样的饭菜了,衣服也都是我自己缝制的,我们没有给孩子买过一件像样的玩具。我们还经常利用寒暑假带孩子回农村老家居住。农村亲友们勤劳俭朴的美德,给了孩子们十分有益的影响,因此他们从小就懂得节俭,吃不挑食、穿不择衣,从不乱花钱。
勤劳俭朴的思想,从小养成的劳动习惯,不仅培养了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更重要的使他们具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今后在世上做人谋事赢得了宝贵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现在我的女儿已经是一所重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了,还担任了校、系学生会和团委会的工作。在离家数千里的异地学习生活中,她以优良的道德品质、优秀的学习成绩,出色的工作精神,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赞扬,连续获得奖学金和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女儿在给我们的信中多次说, 感谢爸爸妈妈教给她如何做人,感谢爸爸妈妈培养了她劳动的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们的儿子现在 13 岁,也已经能干不少家务活儿了,每当看到孩子的进步时,我们十分欣喜。
许多事实证明,从小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习惯,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有益的影响。
父母们,爱孩子是每个家长的权利,教子成人又是家长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愿您真挚、科学、理智的爱,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