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孩子教育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最重要

在对孩子的关心、教育上,很多的家长投入了很多的感情和精力;教师也一样,付出了很多心血。一位有几十年教龄,退休反聘的教师对我说:“当学生毕业几年或十几年之后来看你,你会有一种欣慰;但当你发现来看你的学生只有你所教的学生的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几千分之一,你又会有一种辛酸。”然后,他又引中开去:很多时侯,家长关心孩子,教育孩子, 希望得到老师的配合或配合老师,只是一种手段和方式,不是目的,目的一旦实现,一切的关怀就已烟消云散。其实,所谓“目的”也常常只是一种形式。孩子真正成才与否的标准不是这样来衡量的,他们终究会融入人海,普普通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最重要。所以,关心、教育孩子让他们正常成才,坦然面对人生面对社会本身就是一种目的,真正的目的。他这番话我不完全理解,不完全认同。但我知道,做为教师,会为自己的学生成绩优异考上很好的大学而喜悦,更会为自己的学生具有优良的品质,崇高的人格而满足。后者似乎更该成为衡量教师或家长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任何一次的失误又都或许使这一愿望的实现成为空中楼阁,不可企及。

卡莱尔说过:“不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谱人生。”而太多的家长总是千方百计让孩子远离人生的艰难卓绝,使他们体会不到艰难卓绝所蕴含的崇高精神;而站在另一个极端的家长喋喋不休地念叨父母的含辛茹苦,使孩子感受自己的“罪孽”竞至麻木般地自暴自弃或玩世不恭。两者都不可取!在一所学校,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成绩有好、坏之分。无论成绩好坏,

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到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去,去做最好的学生。而不少孩子的表现并不能让这些呕心沥血的父母如愿以偿,或与愿望完全相左。对这些孩子来说,心理的重负已经超出了其承受能力,只有个别学生能接受好学校、好同学的“刺激”和“熏陶”。他们常常被父母告诫要“卧薪尝胆”,无论“卧”没有,“尝”没有,他们已没有太多的余地。这种状况尤其堪忧,警钟敲响数次,家长们茫然不知,不问不闻。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上一般缺乏灵气,灵气从何来?从“余地”来。“余地”所造就的,是心灵世界的广阔天地。成绩差的孩子本身已余地可言,家长应潜心挖掘,例如送这样的孩子到适宜他发展的环境(学校、班级)中去以解除心理的重负, 否则,孩子将被挤在角落里永无脱身之日,最终走向心理,性格的偏执错误的绝境。家长过多的盼子成就,过多的攀比般的虚荣和自尊,并换不来荣耀, 而是荣耀的失败。

一位朋友的孩子两岁时能背唐诗、宋词,竟至百首,震惊四座,四岁的木木呆呆将背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孩子的年轻的父母痛悔不已——何必当初多此一举⋯⋯。知识带给人智慧,知识也可以使人愚钝,奇哉怪也吗? 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