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与家庭教育

——从马友友的成才之路谈起

北京市特级美育教师 海淀区学科带头人 章连启

1985 年,一个而立之年的人被许多国家的音乐家们称之为“当代的稀世之才”,“未来超级巨星的最佳人选”。是谁获此殊荣呢?他,就是当代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美籍华裔马友友。

马友友四岁开始学琴,由他的父亲马孝骏亲自执教。在教学中,马孝骏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教学方法。其基本特点有两个:第一,他对马友友应该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非常重视。因此,要求马友友要博学。这一要求促使马友友在中学时期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三种语言文字(汉语、英语、法语)。而后,又学习了德语及社会学等学科。第二,在练琴方面,他从不硬性规定: 马友友必须练习多长时间。相反,哪怕是仅练十分钟,也严格要求马友友: 必须聚精会神、尽心竭力、讲求实效。进而要求:要从克服困难中得到乐趣、增强自信心。仅此,就可以使人想象得到:在马友友成才的道路上,抛洒着马孝骏的多少心血和汗水啊!而马友友的成才也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尤其是儿童的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那么,音乐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究竟有何意义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他精辟地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与性质。即: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专业音乐教育的目标——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普通音乐教育的任务也不是专业音乐教育的任务——使受教育者掌握精深的音乐专业能力,而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作为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需的音乐文化素质。类似的观点,许多音乐教育家都阐述过。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在匈牙利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音乐教育体系,引导儿童从幼儿园时代起就了解和热爱音乐,帮助儿童在社会生活方面和音乐艺术方面获得平衡的发展,造就具有音乐修养的成年人。他希望看到这样一种音乐教育体系:它培养出来的人不是把音乐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把音乐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学着自己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他将获得一颗美丽的心”。周扬同志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这二者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在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同时,结合审美教育,就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美育与智育也是互相促进的。要提高审美能力,就需要文化,增进科学知识。科学和文化的修养越高,审美能力也会越高。反过来,优美的审美情趣必然导致并表现为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和追求。良好的审美活动,可以使人们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益处。⋯⋯马克思说,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可见,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是把自己的意志、道德和审美理想,以及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统一在一起进行的。因此,我们要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要培养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人,就不能不发展美学,不能不发展审美教育。”

更具体地说,音乐教育对青少年的成才有哪些直接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