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过教学的物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正逐步发展,形象或表象正在逐步让位于概念,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知经验相联系的,仍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特别是对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需要借助具体的直观和学生的物化活动。

例:《有余数除法》是低年级教材的一个重点。它是学习多位除法的基础。如何使学生对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呢?我这样安排了这个环节:同学们首先开始“分苹果”的实践活动。(扣子当作苹果,火柴棍当作盘子)学生任意分,结果出现了下列情况:

苹果的个数

盘子的个数

3

3

1

9

9

1

这时,我发现一位同学,拿出 4 个盘子,每盘放 2 个苹果,还剩一个拿在手里,不知所措。我立即请他到幻灯机前演示了“分”的过程。教师的讲解伴随着幻灯图片的变换和同学们的演示,“余数”这个概念很快被同学们接受和理解了。同学们清楚了“余数”产生于生活实际,当一些物品不能正好分完时,便产生了余数。这样,新的数学概念在学生亲自参与的数学活动中,在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情境中建立起来。

传统的教学中,一些老师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会求表面积和体积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忽视了几何知识本身存在的趣味因素和智力价值。改革传

统的教学方法,就要重新认识几何初步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观察、测量、拼摆等操作活动,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物体形状、大小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的正确表象。并使学生在认识的兴趣中,自己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及物体的特征。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在亲自动手操作中发展兴趣,培养丰富的空间想象力。

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从平面到立体的学习。如何使他们学得有兴趣,又完成好大纲“建立空间观念”的任务呢?

第一环节: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建立面、梭、顶点的概念。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切土豆。切第一刀时,发现了一个面;切第二刀时,发现了一条棱; 切第三刀时,同学们发现了一个顶点。(一刀出面,两刀出棱,三刀出顶点)。面、棱、顶点的概念在每个同学亲自动手操作中建立起来了,学生们兴趣高涨。

第二环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同学们从众多的物体中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再逐层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认识它们。学生用心观察, 用手触摸,用脑思考,很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区别以及联系就概括出来了。

(四)通过教学的物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图1第三环节:发展性练习阶段。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我设计这样的练习题: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用“4 个棱长 2 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摆出一个长方体”。学生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图象见图 41,图42。

还有这样一道题:根据图中的关系,想象出长方体的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面积是多少以及棱长之和是多少见图 43。单位:厘米。

(四)通过教学的物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图2 (四)通过教学的物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图3

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这节课上得生动活泼,别开生面,学生兴趣盎然。

教学的物质化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物质化的教学活动成为了学生智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