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当中仍要发挥自学作用

通过自学议论,学生感到困难的知识就需要老师帮助解决。老师备课时, 一般地说,对学习上的这种难点估计是正确的,也有时估计得不够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修改教案。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议论,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所谓老师讲解,并非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例如我教长、正方形的周长时,通过学生预习、自学、议论,我了解到一部分学生已经弄懂,但也还有部分学生是半懂不懂。研究时我问:“什么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谁能按意思说一说什么叫周长?答后我又要求谁能按书上的说一说?说不好可以照书说, 很多同学举手回答问题。最后我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周长这一概念弄明白,我让学生读一读例题。例题是:一个长方形长 8 厘米,宽 5 厘米, 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一共长多少厘米?”我问:“谁能用加法列式计算?后进学生很快列出:8+5+8+5=26(厘米)。8+8+5+5=26(厘米)。中等生列出8×2+5×2=26(厘米)。我表扬同学解答应用题灵活。我又问:“以上都是三步列式,谁能用两步把它解答出来,并说出列式的根据?”因为学生已经自学议论过课本,所以很快列出(8+5)×2=26(厘米)。但一时说不上根据来。我把板书:8×2+5×2 和(8+5)×2 用“=”连起来,启发诱导,结果一个学生说:“根据是乘法分配律,把乘法分配律反过来使用,我追问: “你怎么想起来的?”她说是小组议论时就提出来了。我继续问:“8+5”求得什么?为什么乘以 2?学生都能回答。我说:“我们把这道题求出了,能否找个求所有长方形周长的规律呢?”课堂一阵活跃,学生总结出(长+宽)

×2=长方形周长。长方形周长结论后,我又引导求正方形周长,很快就得出边长×4=正方形周长,我问:“求正方形周长为什么要边长×4 呢?”一个中等生说:“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所以就得用边长×4。”请看上面讲课过程,老师只是提出问题启发诱导,主要还是通过学生自学来解决问题的。是学生讲解为主,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也就是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关键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