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训练学生看到两个有联系的已知条件,能提出可以解答的 问题;看到一个问题,能够想到与问题有联系的已知条件

这样训练的目的,既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种训练方式各年级都可使用。例如:

已知:小明有 8 支铅笔,小红有 4 支铅笔。可以提出的问题:

  1. 小明和小红共有几支铅笔?

  2. 小明比小红多几支?

  3. 小红比小明少几支?

  4. 小明给小红几支后两人铅笔同样多?

  5. 小明的铅笔支数是小红的几倍(或百分之几)?

  6. 小明的铅笔支数比小红多百分之几?

  7. 小红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8. 小红的铅笔支数比小明少百分之几?

  9. 小明与小红铅笔支数的比是几比几?

⋯⋯ 又如:

问题是:每支铅笔多少元?

可以想到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

  1. 买铅笔的支数和一共所花的钱数;

  2. 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或其它文具,以下略)共花的钱数和一块橡皮的价钱;

  3. 一块橡皮的价钱和一支铅笔比一块橡皮多多少元(或少多少元);

  4. 一块橡皮的价钱和一支铅笔的价钱是一块橡皮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5. 一块橡皮的价钱和一块橡皮比一支铅笔多多少元(或少多少元);

  6. 一块橡皮的价钱和一块橡皮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7. 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共花的钱数和铅笔的价钱占共花钱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8. 一支铅笔与一块橡皮一共多少元和铅笔与橡皮价钱的比;

⋯⋯

以上谈到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搭配的练习,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适当增减内容。另外,练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必仅仅局限于上述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