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采用电教手段突出教材重点、难点,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制作投影片教学,不仅可以避免用语言表达的困难,也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使学生一目了然,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深难的内容通俗化,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

第一,一年级讲“9 加几”、“8 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学生要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这要在数的分解与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时可采用投影片与散片结合使用。

例:9+4、先出示 9 个绿皮球(一张片),再出示 4 个红皮球(散片), 一共有几个皮球?

怎么想呢?边理顺学生的思路边演示;先想 9 加几得 10,9 加 1 得 10。于是把 4 分成 1 和 3,拉过一个红皮球和 9 个绿皮球放在一起凑成 10。再想

10 和剩下的 3 加起来得 13。

不把 4 分解成 2 和 2,是为了突出凑十法的特点。

“8 加几”,“7 加几”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演示方法,重点都突出在 8

与 7 分别和几凑成 10,就把另一个数(散片)分成几和几,凑十后再用 10 加几。这组演示学具可以多用,简单易变,有利于学生理解凑十法,又能判断分解数的要求分散难点,算理清楚,学生易于接受,效果也突出。

第二,二年级建立除法概念。区分等分、包含时,学生理解十分困难。我们抓住其本质特征,透过易混之处,用电教手段区分比较,使学生亲自感知,概念掌握是十分清楚的。

讲课时首先设计了两个题:

①把 12 朵红花,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每人分几朵?

②有 12 朵红花,每个小朋友可分 3 朵,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学生列式都是 12÷3,怎样理解这个算式的意思呢?只靠讲,学生很难理解。只有通过分摆演示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在投影仪上师生分别分摆比在讲桌上分摆清晰,可以放大又可看分摆的全过程。

演示中突出等分、包含的本质区别:

①题分时先从 12 朵红花中取 3 朵分给每人 1 朵,再取 3 朵每人 1 朵直到

分完。突出按份数分一次拿 3 朵,每人分一朵,保证每人分得一样多,即等分。

②题分时,先拿 3 朵分给一个人,再拿 3 朵给一个人,直到分完。突出

看 12 朵里有几个 3 朵,(按一份数分),即包含。

以上方法学生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分的过程。突出了同一算式的两种意义。因此,演示数学,信息传递快,而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处也会迎刃而解。

第三,三年级进行“倍”的概念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些问题的解决基础是一倍的概念,必须予以重视。

教学中采用抽拉片和散片效果都十分明显。制作片子的关键是突出“两量倍数比较时,谁是标准”。例:有 8 只小鸡、2 只小鸭,小鸡的只数是小

鸭的只数的几倍?

先出示小鸡再出示小鸭。而后把两只小鸭框起突出一份。然后抽拉移动小鸭这一份数和小鸡对应比较,有一个两只便和小鸭有一个同样多,有几个同样多就是小鸭的几倍。反复抽拉比较后得出,和小鸭比,有一个同样多, 就是小鸭的一倍,因此以小鸭只数为标准数,是一倍数。另一个数中有几个一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抽拉片为学生理解一倍数创设比较的情景,使学生知道“倍数关系”是对两个数的比较而言的,不是孤立存在,不能单说哪个数是一倍数或几倍数, 必须明确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而“倍数”是在“份数”的基础上过渡来的,份数可单独存在。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四,四年级讲乘法分配律时,对内在知识规律的理解,可采用透明小散片,便于变化、便于组合,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又可在教学重点上使师生双边活动最佳结合。

演示过程可以这样进行:

①把画有 3 件上衣,3 条裤子的散片同时给学生,并出示例题:一件上衣 6 元,一条裤子 4 元,买这些衣服一共多少元?

②学生独立思考,移动组合探究解题方法,并用语言理顺自己的思路。

③学生逐一演示自己的解题方法:

学生 A:先把上衣放在一起,再把裤子放在一起,用“连加”计算:(6+6+6)

+(4+4+4)=30(元)

学生 B:认为连加可以简算:6×3+4×3=30(元)

学生 C:把散片重新移动: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组成一套,有这样的 3 套,所以:(6+4)×3=30(元)

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判断。计算结果都对,哪种方法好?学生们异口同声认为第三式好,是最优综合式。观察得出:

6×3+4×3=(6+4)×3

学生通过散片位置的调整,思维就按照有理有序的路子展开,最后教师再执果索因,讲叙算理。教学中师生间总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心理平衡,这种气氛有助于学生潜在的智力得到发挥,难点也就不难了。

第五,在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及内在规律的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基础与关键。教学中必须在此突破。

例:“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小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在教材一册中开始渗透解题思想,在四册中正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比多”、“比少”应用题的规律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中采用投影演示突破几个基础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形象地建立起:“比较”的思想,一一对应”的思想,“同样多”、“多几”、“少几” 等的含意。理解“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片①七个绿三角形和七个红圆形相比较,一个绿三角形和一个红圆形上下用虚线连接,表示一个一个对应,谁也没多、谁也没少,说明三角形和圆形同样多。

片②先出示七个绿三角形,再在下行旁边出示二个圆形,表示圆形比三角形多 2 个,圆形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理解到圆形中还有和三角形同样多的七个,在同样的基础上加上

2,就求出比 7 多 2 的数是 9。

片③先出示七个绿三角形,提问:圆形比三角形少 3 个,圆形有几个? 怎么想呢?根据学生的思路演示:假设圆形和三角形同样多,复合七个

红圆形,再从七个圆形中去掉 3 个,抽拉去掉 3 个圆,底片留下 3 个圆形的虚线,表示去掉。学生可清楚地看到在假设同样多的基础上减去 3,就求出比 7 少 3 的数是 4。

学生在动手演示中,就孕伏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为学习解答应用题做好准备。学生对算式中:7+2, 7-3 中的 7 就不会误认为是绿三角形的数目,而是与绿三角形同样多的圆的数字了。这也正是渗透了任何一种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部分已知条件组成的规律。对初学应用题的一、二年级小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知识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