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的形成,是同工业“生命周期论”相联系的。其主流思想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它的专门化部门的产业类型及其生产能力的大小。各工业部门、产品,同生物的新陈代谢一样,在其生命周期中, 都要经历产生(创新)、发展、成熟、衰退 4 个阶段。根据它们所处的不同

阶段,可以划分为 3 类部门:

  1. 兴旺部门。即处在创新阶段和发展阶段前期的部门,其特点是:技术密集,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原材料少,对职工的技术熟练程度要求高, 职工的平均工资高,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市场前景好。这类部门,代表着国家或世界工业发展的方向,能有力地推动所在地区经济的增长。

  2. 停滞部门。即处在发展阶段后期和成熟阶段前期的部门。其特点是: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产品已经扩散,区域市场上的供应量接近饱和,需求弹性较小,因而发展放慢。但如果生产条件有利,仍可占有相当市场,促进其生产的增长。

  3. 衰退部门。即处在成熟阶段后期和衰退阶段前期的部门。其特点是:已属于劳动密集型,对职工技术要求低,职工工资低,产品已大范围普及,市场供应在许多地方已经饱和,需求弹性很小,发展极为缓慢,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在落后地区,也还有发展的必要与可能。

处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部门,在空间布局上主要要求(不是全部要求) 是不同的:①兴旺部门,主要要求是技术基础、职工素质和协作条件,其它条件相对次要,而这正是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的优势所在;②停滞部门布局上的主要要求,是接近燃、原料产区和新的消费区,或工资、地租相对低廉的地区,对技术基础、协作条件的要求不太高,或者比较容易解决,而这正是中等发达地区的优势所在;③衰退部门的布局,主要要求是燃、原料价格低,工资低,地租低,税收轻,对其它条件要求不高,而这正是待开发的落后地区的潜在优势。因此,处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工业部门,其最优区位正好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梯度区上,二者的分布是吻合的,即:兴旺部门的最优区位是发达地区,特别是其中的大城市,即经济发展的最高梯度区; 停滞部门的最优区位是在中等发达地区或中等城市,即经济发展的第二梯度区;衰退部门的最优区位是待开发地区,即经济发展的低梯度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新技术、新生产力总是首先在经济技术发达地区产生、集聚,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向中等发达、不发达地区一级一级地扩散、转移。这种空间推移趋势,可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层渗透”。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梯度推移理论被引入总体布局和区域经济的研究、规划之中,主要是针对中国经济、工业分布的不平衡性,运用这个理论来调整、协调中国的东西关系。其基本点被表述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 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经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的地区,经济发达,拥有先进技术;有的地区为中等发达程度,

掌握中间技术;有的是待开发的落后地区,主要为传统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为了争取早日实现现代化,曾有过“起飞理论”,即尽量采用最先进技术,促进经济起飞,迎头赶上发达国家。但实践表明,往往由于脱离国情,收效不大。因此,以后又出现了新的“适应理论”,即认为经济发展步骤不可超越。适应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技术基础,应该首先采用“中间”技术甚至传统技术,再逐步过渡到先进技术。在中国,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希望国内各地区一下子全面先进,齐头赶超,甚至用一平二调来拉平地区差距,效果也不好。实践证明,应当从国家现实的情况出发,让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首先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转移速度的加快,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不能不顾现实条件,空谈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