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轻工业布局

(一)轻工业结构与总体布局

  1. 轻工业的分类及其构成特点

轻工业是以制造消费品为主的生产体系,行业门类品种繁多,结构庞杂。按原材料来源划分,轻工业可分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食品(不含制盐)、纺织(不含合纤)、皮革、造纸、生活用竹藤棕草编织、生活用木制品等;后者主要包括染料、油漆、颜料、化学药品、日用化学、生活用橡胶、塑料制品、合纤及其制品、文化生活用整机、生活用机械、日用金属品、轻工机械、小农具、改良农具、日用玻璃陶瓷等。这两类轻工业间比例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比重逐渐下降,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比重逐步上升,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仍以前者为主。在中国,这个比例 1952 年时为 87.5%∶12.5%,1957 年为81.6%∶18.4%,1980 年为 68.41%∶31.59%,1990 年为 69.72%∶30.28

%。

按行业分,轻工业可划分为食品、饮料、烟草加工、饲料工业、纺织、缝纫、皮毛及其制品、木材加工及竹藤棕革制品、家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印刷业、文体用品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轻化工(医药、日用化工、生活用橡胶、塑料制品等)、轻机械(生活用机械、日用金属制品等)。轻工行业比例关系变化的趋势是,食品、纺织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化工、机械的比重逐渐上升。轻工业中的新兴行业,主要属于化工、机械行业,它们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整个轻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花色品种的增多都可起推动作用。因此,在中国轻工业中化工、机械行业增长速度较快,所占比重上升的现象是正常的。但纺织、食品社会需要量大,经济效益高(1990 年, 中国轻工业总平均资金利税率为 16.35%,其中大食品工业为 31.56%。在轻工业的企业留利中,大食品工业占 23.38%,纺织占 18.51%,这两大行业占了 40%以上);造纸、印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经济效益虽较低,但对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很大。这些轻工行业在中国发展速度过低,所占比重下降甚至大幅度下降,如大食品占轻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1949 年的 33.11

%下降到 1990 年的 24.64%,纺织由 50.27%下降到 26.1%,则是不正常的。按产品的使用情况划分,轻工业还可分为制造消费资料和制造生产资料

两大类,前者直接为人民生活服务,后者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在正常情况下, 这二者的发展速度在不同时期可有所不同,但前者应保持绝对的优势。这是因为轻工业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更多更好的消费资料,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在轻工业领域强调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压缩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去为农业、重工业生产服务,特别是为重工业协作配套, 使这部分轻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长期超过消费资料,比重越来越高,则是不正常的。当然反过来,也不能认为轻工业只能是制造生活资料,不能发展生产资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重工业需要给轻工业提供更多的农业原料、工业原料、轻工设备,促进轻工业的发展,当然也就需要轻工业为农

业、重工业提供相应增多的生产资料,使之与工农业生产以及整个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对这部分轻工业产品的要求相适应。协调轻工业中这两部分的发展比例,也是协调农轻重比例关系的重要一环。

在生产消费资料的轻工业中,按产品的基本用途,还可再划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反映在整个轻工业的内部结构上,主要是食品工业、纺织缝纫工业和日用制品之间的关系。这个比例关系变化的一般趋势反映在社会商品零售额构成上,是穿的、用的比重上升,吃的比重相对下降,但仍占主要地位。

由此可见,轻工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受以下因素变化的制约:(1)原材料的来源及其保证程度与发展潜力;(2)社会购买力及消费结构;(3)国家的投资方向和发展轻工业的经济政策。(4)轻工业内部的科技水平。

今后轻工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从国外看,日用消费品将向高低档两级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知识性商品(包括电气、电子耐用消费品)、社会服务性商品(主要是旅馆、市场所用的自动销售及服务性设施)、耗能少的商品、文教体育用品和中老年保健食品将扩大发展。中国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发达地区的城市甚至部分农村,有些已进入小康水平甚至富裕水平。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对消费品有更大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花色品种上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多种经营的展开,原来主要为重工业、基本建设服务的机械、化工、冶金等重工业部门服务范围的扩大,轻工业所需的农业原料、工业原料以及技术装备的生产供应情况都将有所改善,这也为轻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创造了条件。参照国外轻工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结合中国国情,今后在保持轻工业适度增长的同时,重点是调整行业结构,特别是产品结构。在行业上,要重点发展食品、家电、室内装饰等。食品工业中,重点发展方便食品、儿童食品、功能食品、改善食物结构,并合理利用农产品资源;家电中,重点发展厨房组合家用电器,小型家用电器,新型制冷器、功能较多的个人电脑、采用新能源的冰箱等;室内装饰行业,重点发展家具、纺织装饰品、厨房设施、卫生间设施、灯具、日用硅酸盐、地毯、壁纸等。

  1. 轻工业布局特点

上述影响轻工业结构发展变化诸因素的空间差异,也就是轻工业布局的依据。同重工业比起来,轻工业布局一般有以下特点:

  1. 企业规模较小。轻工业中大型企业少,中小型企业多,这是共同性的,世界各国大体如此。在中国其对比情况见表 36。

表 36 中国轻重工业企业规模比较

指标

按产值计

(万元/个)

按固定资产拥有量计

(万元/个)

按职工人数计

(人/个)

全国工业总平均

448.09 345.02

183.7

重工业平均

512.25 533.26

228.5

轻工业平均

392.57 182.08

145.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1. 布点比较广泛,空间集中程度相对较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高,其中轻工业又长期是发展的重点,轻工业中的新兴行业也达到很大规模,因而整个轻工业的分布同人口的分布逐渐趋于一致,空间集中程度不高。据计算,1963 年美国全部制造工业的集中指数为 14.7,重工业中的仪器类为 37.4,石油和煤为 31.3,机器类(不含电器)为 29.5,运输设备为 28.4,电器设备为 24.6,而轻工业中,除纺织、皮革与缝纫集中程度较高(分别为 40 和 31.8)外,纸张类为 11.7,食品和烟草为 6.6①。

80 年代初,中国轻工业结构中,以相对分散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规模尚小,因而轻工业的空间集中度低于重工业。经过 80 年代轻工业的大发展,特别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迅猛发展,

这类轻工业的空间集中度还很高,而且近 10 年来,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 也明显地向东部地区集中,因而从总体上看,轻工业的空间集中度略高于重工业(表 37)。

表 37 中国轻重工业空间集中度

工业分类

集中指数

1980 年

1989 年

全部工业

77.27

76.38

重工业:采掘

82.13

81.92

原材料

86.45

77.95

制造

80.76

73.39

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

74.4

74.28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

85.16

85.3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交统计年鉴》(1980 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 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1. 原料指向性强的轻工业,分别在各原料集中产区,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意义的地区专业化部门。但原料指向性弱或比较精细的轻工业(特别是新兴工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人口密集,职工比重大,社会购买力高,并同周围地区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联系和商品流通渠道, 交通运输也较方便;中心城市轻重工业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协作网络;且拥有较多的老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占一定的比重。这些都对多种轻工业有吸引力。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轻工业行业门类比较齐全,每个行业都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比较完整的配套体系,特别是新兴行业,往往首先是在大的中心城市发展起来的,然后向全国逐步扩散, 并较长期地保持新兴行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一般地区。这类轻工业中心,较之结构比较单一的专业化产地,对商业周期和需求的波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经济活力也较强,不仅担负着全国和地区消费品供应、调剂花色品种的主要任务,也起着工业布局向新区推进的基地的作用。

① 参见[美]E.M.胡佛著,王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第 187 页,商务印书馆,1990 年版。

  1. 中国轻工业布局需注意问题

同重工业比较起来,轻工业产品消费面广而分散,所需原材料分布也较广泛,多数轻工企业,建厂投资少,周期短,资金周转快,产品工艺简单, 用料不多,能耗较少,运量不大,因此在企业的区位选择上机动性较大。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意味着轻工业布局不受条件的制约,可以随意布点。有些轻工业在布局上也有其特殊要求和相当强的指向性,其适宜的分布范围也是有限的,这类轻工业更不能广泛布点。轻工业布局也同样需要瞻前顾后, 统筹安排。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轻工业的分布现状,中国今后轻工业的布点需要注意以下问题: